拼多多最近又出大招了,繼「百億補貼」攪動市場之後,4月3日宣佈「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投入超1000億資金和流量扶持商家。剛過幾天,首批動作已經落地:
啟動「多多好特產」專項,百億補貼新增100億回饋商家。這1000億是什麼概念?在我看來,這是外部環境風雲變幻重壓下,拼多多抓住內需崛起的一次硬核操作。今天咱們拆得細一點,從背景到打法,再到影響和前景,細細捋一捋。
全球大環境大變化下的內需風口:拼多多為什麼選擇這時候出手?
先看大環境,進出口的遊戲規則變了,國內商家也迎來了機遇和挑戰。中國海關總署還沒發佈3月完整數據,但商務部口徑顯示,年初以來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尤其是中小製造企業,訂單下滑趨勢顯著。拼多多旗下Temu也受到波及,跨境商家利潤被壓縮,供應鏈面臨不小的壓力。
但國內市場卻在升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超15萬億元,同比增長8.5%,2025年一季度消費勢頭延續,線上佔比持續提升。更關鍵的是消費偏好變了。拼多多2024年財報披露年活躍買家超9億,使用者對高性價比商品需求旺盛。
出口受阻,消費迴流,內需崛起,大家更傾向「省錢買好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拼多多拿出1000億,既是對外部衝擊的防禦,也是對內需紅利的精準卡位。趙佳臻所說的「擔負商家轉型成本」,絕不是一句空話,確實踩准了節奏。
千億扶持的三大硬招:怎麼花,怎麼干?
1000億不是空喊口號,拼多多已經動手了。從4月7日最新動態看,三招直擊要害,實操性拉滿。
1. 降本增效:給商家輸血,活下來再說
第一招是降成本。最新政策顯示,店鋪保證金大幅下調,大家電類目從1萬元降至500元,二手數碼從2萬元降至500-5000元,普遍降幅超50%,最高達90%。以家電冷櫃商家為例,過去保證金1萬,加上物流和服務費,年成本至少十幾萬。現在保證金500元,平臺再減免部分費用,成本降幅非常可觀,能多留現金流進貨或優化產品。
還有費率減免。拼多多在「百億減免」基礎上,又下調百億補貼技術服務費。從之前的數據推斷,2024年「百億減免」已為千萬商家省下數十億,單「推廣服務費退返」一項就每年減負數億。這次再加碼,中小商家每單利潤空間明顯變大。對跨境商家尤其關鍵,畢竟關稅漲了,內銷成本降低,等於此消彼長,正好拉平損失。
2.流量反哺:專項扶持,拉動內銷供給
第二招是流量傾斜。拼多多啟動「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4月已落地江蘇連雲港,後續覆蓋四川、雲南、山東等地。怎麼干?平臺深入農特產區,結合當地需求定向扶持,把拼單頁面流量給中小商家的內銷新品和農貨,
「多多好特產」針對性比較強。像雲南咖啡商家過去靠線下批發,現在平臺扶持上行,觸達9億使用者,銷量翻倍可期;連雲港海鮮乾貨商家,專項啟動后曝光量提升,訂單增長可期。去年的拼多多助力上千農牧產區轉型,這次1000億再砸下去,中小商家有望借內需翻身。這次「千億扶持」延續這套打法,效果值得期待。
從2024年拼多多的「電商西進」項目顯示,西部地區訂單量同比增長兩位數。這次專項再加碼,農特產上行效率會更高,一個山西陳醋小廠或雲南咖啡商家,月銷有望從幾千單衝到上萬單,帶動地方產業鏈復甦——看來9億使用者的流量池,就是拼多多的底氣。
3. 需求拉動:100億消費券,撬動訂單
第三招是刺激需求。百億補貼新增「100億商家回饋計劃」,拿出100億消費券,針對特定營銷活動商家,實現了「百億加倍補」。以「國補」家電為例,平臺在政府補貼基礎上加「折上折」,覆蓋20省,銷量增長超30倍。舉個例子:上海地區,一台原價2000元的冰箱,在政府補貼10%的基礎上,拼多多再補10%-15%,最終消費者只需要1500-1600元拿下。現在補貼範圍擴到日用百貨,像洗衣液、紙巾,力度對標國補,刺激消費效果明顯。
這100億消費券能拉動訂單和交易額,首批商家反饋尤為積極。考慮到去年國補頻道上線後,拼多多家電GMV激增,這次再撒100億,內需市場有望再起一波熱潮。
中小商家與消費者的雙贏:內需紅利怎麼落地?
中小商家是這次千億扶持的核心受益者。其實這一套打法由來已久,早在2023年,中國鞋類出口額同比下滑12.6%,當廣東惠東縣的鞋廠還在為出口訂單的驟減苦惱時,拼多多已經悄然出手,用降本、流量、補貼這「三板斧」,點燃了內需的星星之火。
比如廣東惠東黃埠鎮的中小商家傅秋,在平臺的推波助瀾下,從籍籍無名變成了勃肯鞋熱潮的弄潮兒。這正是拼多多在「千億扶持」前早已驗證的打法。
惠東作為「中國女鞋生產基地」,上半年產鞋5.1億雙,總產值268.3億元,卻眼看著訂單從歐美市場流失。
拼多多看準了內需的潛力,祭出第一招:降本。
像傅秋這樣的商家,在其他平臺賣一雙鞋,行銷成本不低於30元,即使定價150元的鞋,利潤依然單薄。拼多多通過「百億減免」,把服務費和推廣成本砍掉,讓每雙鞋省下30多元,傅秋的加絨勃肯鞋直接定價在90多元,成功在寒冬里「活」了下來。
活下來不夠,拼多多還要讓商家「站」起來。
第二招是流量。2023年冬季,傅秋的勃肯鞋在拼多多上架,平台通過「新質商家扶持計劃」傾斜資源,9億使用者的流量池瞬間打開。傅秋回憶,入駐兩個月,日銷量從其他平臺的四年爬坡才達成的1000雙,直接翻盤,公司日訂單量穩定在1700單,其中拼多多銷售額佔比超50%。這背後,是拼多多的演算法和生態賦能。
真正讓拼多多跑起來的,還是第三招:補貼。「百億補貼」讓傅秋的勃肯鞋到手價跌破90元,性價比拉滿,這讓他的連結成了平台頭部爆款。2023年冬季,這款鞋累計賣出近3萬雙,傅秋的工廠從45人擴容,工人月薪從8000元漲到過萬。拼多多的扶持還帶火了上游老陳,兩家工廠月產超10萬雙,銷售額增長超50%。2023年,傅秋從高成本平臺突圍,次年,他的鞋廠工人每天都有活做,月薪從8000元增加至每人過萬。「工廠45個人,人均月工資已上萬」。
這套「三板斧」:降本活下來、流量站起來、補貼跑起來。其實早在「千億扶持」2025年官宣前,就在傅秋身上試驗成功,在去年全年,更是推動惠東從出口寒冬走向內銷熱土。
所以說,「千億扶持」並不是拼多多臨時起意,而是既有戰略的延續,這套打法已經成為了拼多多的肌肉記憶。如今,「千億扶持」不過是把這套成熟邏輯放大到更多中小商家。內需崛起不是空喊口號,拼多多用數據和案例證明,它能讓商家活下來、站起來,甚至跑起來。
消費者:省錢買好貨,品類還更多
消費者這邊,實惠直接到手。商家成本降了,價格穩住了,一個200元空氣炸鍋,疊加「100億回饋」消費券,到手150元,比市場價低20%-30%。拼多多國補頻道數據顯示,補貼後家電銷量猛增,消費者在省錢的同時買到好貨。現在日用百貨也開始跟進,品類還豐富了。
機遇與前景:拼多多能藉此實現戰略升級嗎?
這1000億是一場豪賭,但前景值得期待。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讓中小商家出口受阻,拼多多祭出降本、流量、補貼三板斧,直接對症下藥。最新動態顯示,跨境商家扶持也在籌備,可能通過物流補貼和費率減免進一步穩住Temu供應鏈。趙佳臻明確表態「保障中小製造業健康利潤」,這不是隨便說說,背後是拼多多9億使用者的流量底盤和2024一年多2萬億GMV的業績支撐。只要執行到位,這1000億成事的概率不低。
關鍵在於資源分配。去年拼多多通過「百億減免」累計為千萬商家省下數十億,「電商西進」帶動西部訂單兩位數增長,這些經驗證明拼多多有能力把資源覆蓋到中小商家。如果這次1000億能延續這套打法,避免頭部商家獨吞紅利,中小商家就能借內需紅利站穩腳跟。
比如,某區域商家,過去月銷5000件,專項扶持後可能衝到8000件,收入增50%,甚至有機會打造成區域品牌。類似的案例多了,拼多多就能從單純的流量平臺,升級為推動產業轉型的生態樞紐。
更長遠看,全球貿易變局下,內需是核心變數。2024年拼多多農貨訂單超6億單,顯示出深挖內需的潛力。這次的「千億扶持」不僅幫商家渡過關稅難關,還可能孵化一批新質供給,比如高性價比家電或地標農貨品牌。
趙佳臻說的「消費者和商家利益先於平臺」,如果拼多多真捨得短期讓利,換來長期生態升級,完全可能在電商賽道上拉開新的差距。相比過去靠拼單跑量,這次是實打實往質價雙優的方向轉,能不能成,就看這1000億怎麼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