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黃崖關長城博物館打造“時空錨點”
數字技術賦能 講好長城故事
記者 丁曉晨
在面積僅有200平方米的展廳內,如何讓觀眾感知長城縱貫2700年的恢弘史詩?這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哲和他的團隊最近反覆思考的問題。“五一”期間,黃崖關長城博物館的展陳將重新與遊客見面,率先亮相的主展廳,將從天津境內的長城切入,讓更多遊客認識長城、了解長城。為了用有限的空間講好長城故事,李哲團隊認真研究以“小空間見大格局”的敘事方式,借鑒電影“講故事”的方式,通過“透物見人”的敘事邏輯,以數位技術賦能,以學術深度支撐,“希望做出讓遊客覺得‘有意思’的展覽”。
明長城天津段 大味至淡 久藏方識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明長城天津段的特點,李哲認為當屬“大味至淡,久藏方識”8個字。該團隊致力於研究長城,跑遍了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但一直沒有將太多的目光投向天津境內的長城,“可以說,我們對身邊這段長城的重要性一直認識不足。”李哲大膽地引用展陳中的一句話,“明長城天津段是東部省份中烽燧最富集、類型最全面、線路最完整、選址最精妙的,是闡釋中國古代傳烽智慧的時空錨點。”在這裡,之所以敢用“最”這個字,是基於團隊對全國長城深入全面的調查。
李哲拿出一件即將製作完成的模型,在立體還原的薊州山地間,沿著山脊上的長城線分佈著一些烽火臺。李哲指了指其中兩處已知的烽火臺,隨後將模型舉到視平線位置,透過其中一處烽火台望過去,中間山脊將另一處烽火台嚴嚴實實地擋住了。“我們用無人機在遮擋視線的中間山脊上尋找,果然發現了4座煙灶的遺址。”隨著不同類型的傳烽點被發現,明長城天津段獨特的“傳烽選址”證據鏈漸漸完整:在嶙峋的中上元古界地貌中,傳烽點密集排布、巧妙穿插,形成古代“預警資訊高速路”。
“我們在200平方米的面積內承載儘可能豐富的資訊,源於團隊十餘年的田野調查。我們的調查越深入,越能理解為什麼明長城天津段是萬里長城的縮影。”李哲表示,展廳內大多數與長城相關的文化遺產知識為首次公開展示,這些新認知不僅顛覆了大眾對長城固有的認知,更以直觀易懂、鮮活趣味的策展理念,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公眾可知可感的審美體驗。比如,通過分析明代《四鎮三關志》與實地測繪數據,策展團隊清晰呈現了明長城天津段“先低矮棚屋、後包磚敵樓”的建造歷程:早期僅以石塊壘砌簡易哨所,後期逐步升級為磚石結構敵台。展廳內,一組對比模型直觀呈現了這一演變過程,讓觀眾可以“觸摸”歷史的肌理。
用“四眼水井”故事講長城精神
據介紹,此次策展,展廳摒棄了綜合型展覽常用的巨集大敘事,轉而通過長城沿線戍邊將士的生活細節展現長城動人的“大歷史”。一處“二道邊(在長城週邊建設的一道防禦線)”場景中,在原址發現的文物——滾木將被展陳在邊牆腳下,已經腐朽的巨大滾木與展示在眼前的邊牆,都在向遊客講述彼時英勇的士兵如何抗敵的故事。
一組四眼水井、雙眼水井和獨眼水井的對比照片,映入記者眼簾。為什麼水井眼數不同?李哲表示,留給遊客的這道問題正是團隊對於長城精神動人敘事的嘗試。遊客會發現,不同井眼數量的水井分佈在不同的地方,越是靠近主幹河流、海拔越低的地方,水井眼數越多。李哲說:“這是因為山區乾旱時,水井眼數少的地方海拔更高、流域面積更小,會先缺水,駐守在那裡的士兵就會去雙眼水井打水。最缺水的時候,幾乎所有士兵都只能到位於中營的四眼水井取水。這揭示了士兵在乾旱時如何辛苦背水數十里到山頂保障生存。”
李哲團隊位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西苑裡的小小工作室,幾乎被各種儀器擠滿,在辦公桌上,已經完成和即將完成的模型被格外精心地保護著。其中,很多模型都是團隊成員、畢業的學生甚至家屬親手製作的。一件展示士兵如何在敵台腳下製作火藥的模型剛剛被製作完成,類比磚石和周圍環境的部分,是已畢業的博士生利用業餘時間製作的,研磨火藥的工具是李哲按照文物親手製作的,模型里埋頭工作的明朝戍邊將士是李哲的母親用超輕黏土製作的。“長城精神是什麼?我們要如何不說教地用展陳講出長城精神?我們有自信讓大家看完展覽後從內心生出自豪感,如果遊客思考回味,就一定會對長城精神有新的認知。”李哲說。
從“時空錨點”突破時空界限
面對空間限制,策展團隊大膽採用“虛實融合”策略。展廳內,豐富多元的高科技視聽手段讓靜態展板更生動:手機掃描展品旁的二維碼,就能看到隱藏著的增強現實“彩蛋”揭示展品背後的故事;通過無人機掃描與三維建模,在展廳里就能沉浸式“飛越”天津境內的長城全線40.28公里……數位化展陳不再只是錦上添花,它將有限的展廳“搬到”萬里長城的每個角落。
展廳里,有一處煙灶對比的展陳,第一張照片來自玉門關的漢代長城,一望無際的沙漠里孤零零立著一處矮矮的基址;第二張照片來自內蒙古,田字形的基座,讓人不禁猜測如此設計的原因;第三個展品是天津境內明長城的煙灶模型,十字形煙道和抬離地面的點火口設計,不但讓大家瞭解了這裡的明長城,更看懂了玉門關的漢長城、草原上的烽火台與明長城煙灶的各自特點。這也讓展廳成為“時空錨點”,向四面八方不同維度鋪展著長城的故事。
展廳通過“時空錨點”概念,串聯起天津境內的長城在長城體系中的特殊地位:既是軍事防禦的“咽喉鎖鑰”,又是多民族交融的見證。展覽開放後還將與盤山景區、獨樂寺廟會等聯動,推出“長城文化研學專線”,讓遊客在登臨古跡後,通過文創商品、數位藏品等衍生品,延續對長城精神的感悟。李哲說:“初看,驚歎於長城防禦體系的精巧;再品,體悟戍邊將士之艱辛;三刷,感悟長城精神。”黃崖關長城博物館展廳提升即將完成,這座“微縮長城”也將展現出創新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