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三個維度科學地為我們拆解“人體的屬性”,當清楚其內在構造、底層原理時,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等,則可以更好地結合人性去驅動,而不是強迫自己達成某個目的。
相比後者,前者的方式,會讓人的行為更積極、持久。
這種狀態也讓我比較苦惱,我曾問過自己:能不能只篩選一個目標,然後有耐心地、一步步地,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實現它。
由此,我又繼續生出對時間的焦慮,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而當我看到書中有一段話:
“焦慮的本質是自己的慾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而焦慮並不完全源於我們的主觀意識,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
人類的天生屬性是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和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所以焦慮是天性,是人類的預設設置。
當理解了人類的這一部分出廠設置,我會對自己生出的焦慮釋然,然後我可以找到更好的辦法,去應對急於求成和避難趨易的“弱點”。 那要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到底是“快速提升”能力更奏效,還是讓自己“保持耐心”更有效呢? 所謂的快速提升,也是需要經過一定的週期、實踐和時間的檢驗,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我們在提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性子。 所以我們不妨從耐心這個關鍵詞開始談起。從小到大,很多人會教導我們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更不要三心二意!
但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耐心到底是什麼?怎樣才有耐心?
所以大多數的我們在做“有耐心”的事情時,更多的途徑是:忍受無趣、承受痛苦、咬牙堅持、硬扛到底。 也正是因為我們對耐心理解得太膚淺,以 至 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痛苦中掙扎,所以讓我們保持耐心的時候總是更難去做到。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困難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為看不到全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如果我們能用全域思維看待你所經歷的事情,你的耐心會極大地提升。
這裡需要介紹 學習曲線 的規律:幾乎任何學習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進步很快,然後會變慢,進入一個平臺期。
在平臺期,我們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來毫無進步,甚至可能退步,不過這僅僅是一個假像。
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依舊在發生連接並被不停地鞏固,到了某一節點后,就會進入下一個快速上升階段。 比如學習英語,很多人堅持了5個月,發現自己沒有進步就搖頭放棄了。 這樣的做法真的很可惜,因為好不容易建立的神經元連接會在放棄練習后弱化、消失,下次學習就得重新開始。 而 時常 堅持用英語“熏耳朵”的人,往往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聽不懂的英語好像都能聽懂了。這就是平臺期突破的典型表現。從這個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因為當我們知道的規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處的階段和位置、預估未來的結果,進而增強自己持續行動的耐心。
知道 大 腦 構造和事物 規律這些知識,我們的耐心水準 就已經無形中提升了很多。
但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尋找更多的路徑去增強它。
首先,面對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
從現在開始,對自己表現出的急躁、焦慮、不耐煩,都不要感到自責和愧疚。
一旦覺察自己開始失去耐心了,就溫和地對自己說:“你看,我身體里那個原始人又出來了,讓他離開叢林到城市生活,確實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 只要你溫和地與自己對話,“體內的原始人”就會願意傾聽你的意願。 所以,培養耐心要從接受自己缺乏耐心這一事實開始。其次,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
當面對舒適、誘惑時,不是一味讓自己“不可以”做這個事,任何強硬的對抗,只會帶來更強硬的反擊。 明智的做法是,就像上面自己和自己對話一樣,溫和地告訴它們“該有的享受一點都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後。” 這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因為放棄享受,它們是不會同意的,但延遲享受,它們是能接受的。 這種策略,也叫“後娛樂”,就是將享樂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務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鬆、踏實,就像一種獎賞。 而“先娛樂”雖然剛開始很快活,但精力會無限發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會空虛、焦慮。不要強對抗,也不要自責,和自己對話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本書還從如何提升你的注意力、如何讓你的學習更持久、如何提高你的執行力,以及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其他方面給予了不同角度的拆解和方案。
讀書是透過書本和作者對話的一種方式,而每個人也會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有觸動的部分進行延展,所以讀書分享並不能代替你去讀書。這本書真值得你去看一看,五星推薦,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