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總感到焦慮?
更新于:2025-03-26 08:55:49

內容來源  | 本文為機械工業出版社 書籍

一、為什麼是我

“我一直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我的母親會提醒我注意病菌的危害,我們只有保持乾乾淨淨才能走進她的廚房。祖父總是預言事物的暗淡前景,讓我們非常害怕。現在我和他們一樣了!我總是看到並擔心最壞的情況,我和母親一樣有嚴重的潔癖。我還有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這可不妙。我會限制自己做事情,因為我總是閑愁萬種。這也意味著我沒有太多的社交生活,這經常讓我沮喪。”

擔憂、恐懼和焦慮對我們的影響各不相同:我們中的一些人對它們非常敏感,另一些人則顯得更加堅強。

任何受焦慮相關問題困擾的人都會問:“為什麼是我?”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答案將説明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障礙,讓你在面對恐懼時處於一個更有利的位置。

理解“為什麼是我”可以讓你正確地看待問題,並告訴你在生活方式、人生觀和心態的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改變。

對擔憂、恐懼和焦慮的預防和管理方法因人而異,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對生活中可能使你出現這些問題的各個方面 (即風險因素) 的了解。

一般來說,焦慮相關問題的風險因素與以下幾點有關:

  • 人格類型、基因和家庭

  • 環境、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援

  • 心理應對方式

二、人格類型、基因和家庭

“我一直是個多愁善感的人。”

有些人的性格或人格似乎使他們更容易擔心或焦慮,儘管人格類型的重要性仍存在很大的爭議,但許多研究人員都認同某些性格似乎與焦慮傾向有關。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心臟病學家就發現了一種“A型”人格,這種人格似乎血壓更高,更容易有壓力問題。

“A型”人格都力爭上游,往往會忽視壓力癥狀。大約在同一時間,“神經症患者”一詞被用來描述那些容易觸發應激反應但恢復速度慢的人。這群人很容易產生焦慮。

然而,成為一種特殊的“人格類型”並不意味著你註定會焦慮。一項很有潛力的發現表明,“A型”人格者有能力改變他們的行為和觀點,可以通過變得更冷靜而從中受益,任何相關的健康問題也都會減少。

也許更令人充滿信心的是認知行為療法 (CBT) 對焦慮問題的跟蹤記錄:一項又一項研究表明,CBT可以幫助焦慮的人學會控制他們的焦慮。所以,即使你覺得自己是“擔心型人格”或者“一直都是多愁善感的人”,你也可以期待自己能夠改變人生觀和自我認知方式。

長期以來,我們的基因也是焦慮問題的“常見嫌疑人”之一。我們知道,我們基因中的早期恐懼保護著我們。我們生來就有某些“恐懼症”,害怕陌生人、高處、蛇形物體、新奇事物、蠕動的爬蟲,在童年的某個時期還會害怕分離。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好極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成年人的鼓勵下,孩子們學會了不對這些誘因做出過度反應。

然而,一些人會把這些恐懼帶進成年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並不總能確定恐懼的誘因——可能從來就沒有什麼誘因,只是我們沒有忘記恐懼罷了。所有這些都表明,恐懼可以被編碼在我們的基因中,而且有可能在家族中遺傳。

研究已經表明焦慮症可以在家族中遺傳,儘管人們很難知道這究竟是純粹的基因影響,還是家庭成員觀察彼此的行為並聽取彼此警告的結果。

“我的母親會提醒我注意病菌的危害,我們只有保持乾乾淨淨才能走進她的廚房。祖父總是預言事物的暗淡前景,讓我們非常害怕。”

一位驚懼的母親很可能會將自己對健康的擔憂傳遞給她年幼的女兒,所以恐懼並不總是天生的。

同樣,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就算家族中存在較明顯的焦慮傾向,我們也有可能克服這種恐懼或擔憂。即使你在一個講法語的家庭長大,只學會了用法語交流,如果需要,你仍然可以學會另一種語言,同樣,你也可以學會對恐懼事物和情境做出新的反應。

三、環境、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援

“我還有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這可不妙。”

環境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創傷、壓力、人際關係困難也都在焦慮和抑鬱髮作中起作用。

“損失事件” (例如一段關係的結束或者失業) 往往與抑鬱症的發作有關,只有看到希望,抑鬱症才會好轉;

“威脅事件” (如疾病的診斷或考試的臨近) 與焦慮障礙的開始有關;

“安全事件”則關係到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康復。

例如,學生在考試前和考試中 (威脅事件) 壓力會更大,但當她聽說自己通過考試 (安全事件) 的時候,壓力會減少。

重大事件可以是“非經常性的” (比如事故、失業) ,也可以是持續的壓力 (比如慢性身體疾病、長期的經濟問題或對裁員的恐懼)

不一定非得是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才會造成壓力:對任何變化的適應都會導致壓力。結婚、搬家或生孩子這樣往往令人愉快的事情也可能讓人感到壓力。

所以,當你評估個人壓力相關問題的風險時,你還需要考慮積極和消極的事件。你還需要記住, 生活壓力的影響是積少成多的,你的壓力越大,你就越有可能感到緊張和焦慮。

遺憾的是,生活中的事件往往是互相關聯的,這意味著生活本身就容易出現問題。

即使是過去的生活事件也有影響。童年經歷的危險和不安全感往往使我們高估危險,低估我們的應對能力。我們的早年威脅似乎使我們一直處於“一級警戒”狀態。

研究壓力事件影響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所謂的“保護性因素”,即社會支援。

很明顯,我們的朋友越多,尤其是那些可以傾訴的朋友越多,我們受生活壓力的影響就越小。

很簡單,我們面對情緒問題的脆弱程度會隨著社會支援的增加而減少。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來改善我們的社會關係。

社會支援可以有多種形式:親密而坦誠的關係,相對普通的友誼或廣泛的支持性關係,如工作夥伴、托兒所里其他小朋友的母親,等等。

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抵抗壓力,但能使雙方推心置腹的關係是最有用的。交談確實有説明。我們得到的社會支援越多,我們受到的保護就越多,所以當我們面臨重大的生活事件和生活危機時,向朋友求助就尤其重要。

理想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有幾個親密的朋友和一些不那麼親密的朋友,儘管這不容易辦到。但是你要記住,一個交心的朋友可以在壓力面前保護你。

對於焦慮的人來說,積极參加社交活動或僅僅維持一段友誼都是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當其問題還包括害羞和社交恐懼時。儘管如此,如果你處於社交孤立狀態,那你就有必要開始考慮如何改善自己的社會支援。如果你害羞而且有社交焦虑,《打破焦慮迴圈》這本書裡有一些策略可以説明你。學會它們之後,你會更加自信地迎接挑戰,而且研究表明這是值得的。

四、心理應對方式

“我總是看到並擔心最壞的情況……我會限制自己做事情……這經常讓我沮喪。”

“為什麼是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分講述的是我們的思維,以及應對壓力和挑戰的方式。

研究表明,我們當前的情緒狀態會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還會過濾我們的記憶。如果我很自信,心情很好,那麼我就會看到“杯子是半滿的”,並且會很樂觀地迎接挑戰。

此外,當我回憶過去的經歷時,我更容易想起那些快樂的事情,我的記憶也會更積極。這一切都很好,但如果我感到沮喪或焦慮,那麼“杯子”看起來就會是“半空”的,我就會更容易想起那些不快樂或令人恐懼的記憶。

因此,我不僅會感到相當絕望,而且會覺得人生好像一直都是這樣。好消息是,我們仍然可以使用焦慮管理策略來打破這種模式,但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研究表明,大多數普通人對於心理問題都有很好的應對策略,所以你可能已經找到了一些很好的應對方法,現在,你可以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改進它們。常見的應對方法有:

  • 試著保持忙碌或採取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 直面擔憂,試著解決問題

最不受歡迎的方法是攝入藥物和酒精。這是一個好消息。

參加活動、分散注意力、直面恐懼和解決問題都是有所説明的,然而老生常談,要注意過猶不及:分散太多注意力會讓我們陷入迴避的陷阱;如果沒有適當的準備而過於積極地面對恐懼,我們會發現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

當然,過度使用藥物或酒精不僅會成為一種迴避手段,還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風險。

所以你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應對方式,找出其中對你不利的地方,而不是只關注有利的一面。在你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抑制你過度使用的應對策略的想法,以及在你所掌握的技能中加入其他有效策略的想法。

總結

我們在焦慮相關問題上的脆弱表現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例如:

小伊的家庭充斥着担忧和压抑。當她處於極度的壓力之下,沒有一個好朋友可以傾訴時,她患上了強迫症。在其他情況下,小伊可能永遠都不會患上強迫症,但不幸的是,她的生活規律和所處環境共同造成了她的這種障礙。

也許現在你已經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為什麼是我?”思考這個問題很值得,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會説明你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你能夠理解自己遭遇的障礙。如果你能理解這些障礙,你就會減少自我批評,也會更容易明白為了克服這些障礙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打工有錢途嗎?
打工有錢途嗎?
2025-03-26 07:50:49
做人做事的智慧
做人做事的智慧
2025-03-26 08: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