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溫州都市報
張仲華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級社工師、全國社區心理援助師、溫州市社區心理援助志願者協會秘書長
今年十歲的伊伊,最近回家總是情緒低落。媽媽追問得知,伊伊班裡有幾個男同學總叫她“小胖子”,有時候還會扯她的頭髮。媽媽擔心自己的介入,會讓老師與其他家長覺得太過小題大做,也擔心孩子因此在班級被孤立。不介入又擔心傷害持續下去會加深,為此家長很是苦惱,不知該怎麼辦?
心理諮詢師張仲華回復:一般來說,孩子在學校裡面發生事情,家長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種反應是孩子很受傷,家長卻覺得沒那麼嚴重,對方同學只是調皮、開玩笑,是孩子過於矯情了;另外一種家長恰恰相反,孩子講了學校里的事情,家長的反應比孩子還大。
當孩子講了學校里的事情時,作為一名智慧的家長,一定要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進行評估,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再確定是否介入,以及如何介入?
家長是否介入,以孩子的感覺為標準。如果孩子說完覺得沒啥,那就問問需不需要家長幫忙,如果需要你幫忙,你就去幫他。如果說不需要,那你就不要介入。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很受傷,很難受,那家長就要介入,直到孩子心理的陰霾掃去為止。
以下是關於介入的幾個方法,供家長參考:
一、家長首先要做到:1.傾聽孩子的心聲;2.接納孩子的情緒;3.蹲下與孩子平視,適當的擁抱,給孩子安全感;4.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讓她參加競技類的體育運動,在競爭和對抗中,強健身體,培養勇敢拼搏的意志,使性格外向些;5.平時多賦能孩子,賦能的話語可具體到某個點。
二、穩定孩子情緒,一起探討解決方法。得知孩子被欺負時,家長首先要穩定其情緒,瞭解事情的經過;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可以讓孩子通過繪畫等方式把情緒畫出來,針對畫作探討解決方法。
三、鼓勵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和同學之間的衝突。可以嘗試這樣做,與孩子進行模擬場景練習堅定回應(如直視對方說“請停止,否則我會報告老師或家長”)。
四、家長和老師干預化解:如果孩子自己未能解決,要向老師反映,委託老師出面干預化解。必要時聯繫對方家長參與化解,矛盾化解后,過錯方要道歉,並表態此種情況以後不會再發生。
溫馨提示:家長此刻的引導,能説明孩子將挑戰轉化為心理韌性的培養契機。所以家長通過多層面應用發展性的干預,既能解決孩子當下困擾又能提升孩子的心理彈性,家長避免過度保護,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成長機會,保持“支援而不替代”的原則。若孩子被欺負干預不及時,出現心理問題,請及時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