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孩子,我們大多對“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並不陌生。
說的是通過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特徵,就能看出他們未來的發展軌跡或者成就大小。
也許不少家長最初聽到時,都會覺得多少帶點“玄學”的色彩。
可事實上,現代心理學研究卻證實:
兒童在7歲以前的認知能力、情緒模式和行為習慣,確實對未來有一定的預示。
那麼問題來了,智商高的孩子,在7歲前通常有哪些“徵兆”呢?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佔一個都是娃的福氣哦。
說話早的寶寶有不少,但高智商孩子,不僅開口早,而且表達的很有“內容”。
根據斯坦福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
那些在18個月能說出簡單句子、3歲掌握複雜句型、5歲能流暢講述故事的孩子,其智商測試分數在入學後顯著高於平均水準。
一般來說,這類孩子往往有以下的幾個表現。
比如,一歲半左右就開始說完整詞語,而不是簡單的音節。
比如,3歲左右就能使用“因為……所以……”等邏輯連接詞。
再比如,5歲時就能自發地問一些“為什麼”、“怎麼會這樣”等探究性問題。
從神經科學研究,我們也能知道:
語言早熟與大腦左側額葉和顳葉的髓鞘化進程較快有關。
簡單來說,就是這類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會相對更好。
但值得各位家長注意的是,平常生活中,孩子會背誦古詩詞等表達行為,並不等同於語言能力強。
真正的表達優勢是孩子對語言的創造性運用和理解深層含義上。
比如家長說了一個成語,孩子能夠通過字面理解其意思,並且融會貫通,使用在生活中。
那麼如果是這樣,毋庸置疑,孩子的智商一定不差。
說起專注力,這是現代家長,對孩子特別注重培養的一個能力。
畢竟,誰也不想因為孩子入學后,坐不住、上課東張西望而被老師約談。
其實,專注力不僅僅對孩子以後的學習起到正向作用,而且它還是孩子智商高低的展現方式之一。
根據密歇根大學的注意力研究發現:
智商超常的兒童,在專注力上有一個矛盾特徵:
他們既容易對感興趣的事物進入“心流”狀態,又能快速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注意力。
就比如說,孩子搭積木或者玩貼畫時,完全聽不到外界呼喚,就算家長在一旁走來走去,也完全不在意。
再比如,孩子對於繪本上的一些細節或者圖像,記得會比較牢固。
而這些,其實都是孩子專注力強,所帶來的正面積極影響。
根據腦電圖研究顯示:
這類孩子的前額葉皮層啟動模式,更接近青少年,二者是自控力與工作記憶的中樞。
也就是說,這類孩子,無論是記憶力、學習力,還是舉一反三的能力,都會更勝一籌。
換言之,他們的智商,也更高一些。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會顯示出與我們成年人常規認知不符的一面。
比如經歷了一件事情,孩子就會陷入到自己的情緒裡,並且說出一些讓大人都“始料不及”的話來。
可能在不少成年人眼裡,覺得孩子突然有這樣的表現十分有趣,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強所展現出來的情緒罷了。
這類孩子,一般智商較高,而且還具備超強的共情力和換位思考能力。
他們就像是“小大人”一樣,能夠看得到父母身上的不易和辛苦,同樣也會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與愛。
若是你也有這樣的孩子,確實是一種福氣。
當然,雖然這些早期徵兆預示著孩子大腦良好的先天條件,但事實上,後天的干預和引導,更是孩子智商發展的重中之重。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中心就強調說:
在12歲前,恰當的教育干預,能使得普通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大腦發育,提升30%以上。
所以,哪怕自家孩子沒有上述這些特徵,只要我們積極引導,多跟孩子進行擴展對話,以及專注力培養,就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智力發展圖譜,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發現並滋養他們的優勢領域。
正如心理學家加德納說的那樣:
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是填充容器,而是點燃火焰。
希望我們每一個家長,都能為孩子的“高智商”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