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教育就像種子,耐心培育才能開花結果。”
父母通常被視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那如何才能做好第一任老師呢?
《人民日報》給出了6點建議:培養習慣;提升自己;拆解目標;找準方向;愛惜身體;把握當下。
父母如果能管住孩子這6點,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一、培養習慣:循序漸進,鼓勵孩子長期堅持
孩子的童年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這時候更容易在孩子的大腦里播下好習慣的種子。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接受記者採訪:“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回復道:“幼稚園。”
記者又問:“您在幼稚園學到了什麼呢?”
“學到了,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觀察事物要仔細。”
你看,好習慣就是得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
所以,父母可以循序漸進,鼓勵孩子長期堅持一些好習慣,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二、提升自己:鼓勵孩子多讀書,主動學習是關鍵
很多學校教學樓貼的名人照片中,通常會有一個叫弗朗西斯·培根的人。
他的頭像下面往往有這樣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讀書,主動去求索、去學習。
但是,不得不承認一點,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比書更有誘惑力。
孩子們在手機上刷短視頻、玩遊戲,比很多大人還熟練。
因此,如何讓孩子多讀書少看手機,這對父母而言,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但是,也並不是說沒有辦法。
比如:有的家長會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帶孩子逛圖書館,陪著孩子一起讀書等等。
辦法總比困難多,多嘗試,總能找到讓孩子多讀書的好辦法。
三、拆解目標:説明孩子設定階段性小目標,逐個擊破
我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年後,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説明孩子學會設定階段性的小目標,然後讓孩子逐個去擊破。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告訴我們:
“以往成功的經驗,會影響個體判斷自己是否有信心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或應對某一情境。”
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就能學會設定階段小目標,並逐個擊破。那麼,在孩子後續的成長過程中,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也會更有信心。
因為,他曾經無數次地達成過很多小目標。
四、找準方向:協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全情投入
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全情投入,才能獲得更持久的快樂。
這種快樂是內啡肽給的,並不等同於多巴胺所帶來的快樂。
雖然,內啡肽跟多巴胺都是身體里的兩種激素,而且作用還都是帶來快樂。
但是,多巴胺的快樂,是獎勵機制;內啡肽的快樂是補償機制。
比如:孩子刷短視頻滿足的快樂,就屬於多巴胺;而刻苦學習后,取得好成績所帶來的快樂,就是內啡肽。
作為父母,更多要鼓勵孩子去追求內啡肽的快樂。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多觀察一下;
孩子更願意專注在哪些事情上,並在孩子專注的這些事情上,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援,說不定這裡面就有適合孩子的道路。
五、愛惜身體:關注孩子的健康情況
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是場馬拉松,要跑贏人生這場馬拉松,就需要擁有健康的身體。
健康的身體,不僅僅包括生理上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這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地方。、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心理健康甚至會決定生理健康。
比如:父母在某一段時間里忙於工作,突然減少對孩子的陪伴,由此導致孩子食欲不振、甚至生病,這也是完全有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所以,關注孩子的健康情況,不僅要關注孩子的生理健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六、把握當下:提醒孩子珍惜現在,未來也會心生歡喜
過去無法改變,未來我們也決定不了,唯有當下,才是我們真正能把握的。
孩子還小,可能並不明白把握當下是什麼意思。
父母可以去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唯有珍惜現在,才能在未來心生歡喜。
孩子就像果園,如果疏於管理,就會野蠻生長;要想碩果累累,就得勤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