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發現,玩遊戲的時候,自家娃只要輸了,要麼發脾氣哭鬧,要麼直接掀桌子不玩了,整個一副輸不起的樣子。
比如跟爸爸下五子棋,輸了要麼悔棋重新來,要麼就掉眼淚;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第二天肯定哭鬧著不願意上學。
怎麼辦?
01.孩子輸不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兩點,一是外部錯誤的評價,二是家長一味地遷就孩子。
在社區的廣場上就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幕場景,兩個小孩子在一起比賽跑步,其中一個孩子跑得很快,每次都是第一個衝到終點。
每次跑到終點他都會收到媽媽為他豎的大拇指:“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贏,這對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後來來了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他加入后,剛才那個總是跑第一的孩子連著輸了兩次。孩子當場就哭了,還罵超過他的這個孩子是個壞孩子。
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那麼在意輸贏呢?其實從剛才媽媽的行為中我們就能找到端倪。孩子每贏一次媽媽就為他點讚,而且說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小菜一碟,既表現了媽媽對輸贏結果的在意,又對孩子的能力進行了超出實際水平的評估。
這樣的評價不僅容易讓孩子過於在意輸贏,而且還會錯誤地預估自己的實力,接受不了輸的現實,陷入總想贏的狀態。
孩子長期處在這樣的態度中,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輸了就很糟糕,會讓父母失望,於是就不停地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贏,不能輸”,輸了可能就會情緒崩潰。
還有一點就是父母知道孩子輸了會哭鬧,於是在跟孩子玩的時候會偷偷“放水”,從而避免麻煩。
這樣,孩子就會認為不管做什麼事,不管面對什麼人,自己都應該是贏的一方,一旦輸了,或者遇到挫折,就會自然的逃避或者發洩。
但是人活著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輸贏,誰也不可能永遠贏,而且失敗的次數,永遠大於成功的次數,所以讓孩子坦然接受失敗,其實是父母教育路上重要的一課。
02.該怎樣教育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首先父母本身要有一顆平常心,冷靜對待比賽的結果。
在二戰中,美國的哈爾西將軍被稱為常勝將軍,他帶領的部隊在太平洋戰爭中多次擊潰敵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在沖繩島戰役中,他卻因為忽視了天氣狀況,導致不僅打了敗仗,還損壞了很多戰機和戰艦,讓美軍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慘重。
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就連常勝將軍都有輸的時候,何況我們普通人?
當父母能抱有一顆平常心冷靜對待輸贏時,孩子也會從他們的身上學會平和看待輸贏。
其次當孩子輸掉比賽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善於發現其中的亮點。
輸贏乃兵家常事,為什麼別人就不能贏呢?
失敗並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恰恰證明瞭你一直在努力。通過輸,引導孩子反思:我輸在哪裡?我該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反敗為勝?從哪兒跌倒的再從哪兒爬起來。
告訴孩子,永遠贏只是一種低水平的重複,沒輸過說明你沒遇到高手。
輸不僅能讓孩子見識到天外有天,還能讓他在輸的挫敗感和沮喪中戰勝自己,勇於認輸,主動為他人喝彩,這才是一個強者的格局。
最後父母引導孩子多注重過程,多與自己比較。
有個孩子從小就學習街舞,多次代表校區參加比賽,獲得很多獎牌。
在一次省級比賽中,孩子輸了。他很沮喪,下場后,忍不住抱住媽媽大聲痛哭。
媽媽安慰他說,“能來參加這麼高級別的比賽,在媽媽心裡你已經很棒了!媽媽知道你不僅喜歡街舞,而且一直都在努力練習。為了參加這次比賽,你每天都要練兩個多小時。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很美好了,沒必要為結果糾結。”
在媽媽的安慰下,孩子的情緒很快平復下來。他開始認真地總結這次比賽:自己比以前進步的地方在哪裡?輸掉比賽的原因是什麼?通過這次比賽,他在對手身上學到了什麼?
一個學會與自己比較的孩子,才會去關注自身的成長。
電影《美夢成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有時你以為輸了,其實你贏了。
人生道路漫長,輸贏本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輸輸贏贏,如下棋一般,總在輸贏間徘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人會永遠失敗。
所以,以平常心看待輸贏,勝不驕敗不餒。贏了,從贏的體驗中拿到力量,繼續前行;輸了,感謝對手激發了你的潛能,讓你更快地成長。
強大的內心,良好的心態,才是贏得人生的關鍵。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