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鐵道報
坐落於延安清涼山南麓的延安新聞紀念館,是全國第一座新聞事業專題紀念館。萬國強 攝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隅。郭春龍 攝
萬國強 楊 爽
出行提示
北京西—西安北: G87、G91、G671、G307、G55
上海虹橋—西安北: G1802、G1974、G360
上海—西安:Z376、D122、T116
廣州南—寶雞南: G814、G842
廣州—寶雞:K82、K226
北京西—榆林:K1115
上海—榆林:Z268
北京西—延安:K545、T7、T41
上海—延安:K560
陝西,又稱三秦。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歷史與現代交織,文化與自然相融。火車,這一承載著時代記憶的交通工具,如今成了人們探尋三秦文物之美的獨特媒介。
伴隨著火車的轟鳴聲,我們踏上了一段穿越古今的旅程,去追尋那些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文化瑰寶。
千年文物的歷史低吟
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
在西安明城牆下,西安站彷彿一個時光的入口,引領著我們走進千年的歷史長河。在這座具有90年歷史的老站,我們換乘地鐵直奔聞名遐迩的陝西歷史博物館。
在博物館,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再到漢唐的陶瓷,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個時光膠囊,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那些彩陶上的圖案,或繁複或簡約,充滿了生命的律動,我們彷彿看到了先民們在篝火旁製作陶器的場景,聽到了他們歡歌笑語的聲音。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我們也應該像古人一樣,用更多的耐心與敬畏,去對待那些承載著文明記憶的舊物。或許,這才是參觀博物館的真正意義所在。
參觀完陝西歷史博物館,我們返回西安站乘坐列車,不足半小時便來到了臨潼。這裡擁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
站在俑坑邊,凝視著這些“沉睡”了千年的戰士,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我們看到了秦朝的強盛與輝煌,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磅礴氣勢和不屈精神。它們不僅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見證,而且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青銅瓷器的藝術交響
我們乘坐動車離開西安前往寶雞,窗外的風景如電影般一幕幕閃過。寶雞,這座位於關中平原西部的城市,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內,一件件青銅器古樸沉靜,它們或造型奇特,或紋飾精美,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鎮館之寶何尊,靜靜佇立在展櫃中央,它器型厚重,紋飾精美,頸部的蕉葉紋與獸面紋、底部銘文中“中國”二字尤為奪目,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刹那間,一種與歷史緊密相連的震撼直擊心靈。
隨後,我們前往榆林。榆林,這座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上的城市,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在榆林博物館,我們看到了更多文物珍品。最先吸引我們的是那些造型獨特的石器和陶器,它們造型各異,色彩鮮豔,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展現著古代榆林人的生活和審美意趣。
青銅鼎、青銅酒器、青銅兵器映入眼簾。青銅鼎厚重敦實,像是承載著歷史的重量;青銅酒器造型精巧別致,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古人的審美意趣;青銅兵器的劍刃雖不再鋒利,卻仍能感受到曾經的寒光凜冽。
寶雞和榆林之行,讓我們感受到了青銅器的莊重氣質。它們彰顯著彼時的精湛工藝和獨特文化內涵,也讓我們與這兩座城市的靈魂貼得更近。
紅色文物的精神傳承
次日,我們在榆林站乘坐復興號列車,2小時左右便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這裏不僅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還擁有悠久的歷史底蘊。
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就像推開了通往崢嶸歲月的大門,令人置身於那段炮聲隆隆、戰火燎原的年代。那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老照片、信件、武器等,都無聲地訴說著革命先輩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隨後,我們遊覽了延安新聞紀念館、南泥灣、楊家嶺、王家坪等紅色紀念館和遺址。每一處遺址、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說著理想與信仰的力量,我們感受著紅色基因在血脈中的湧動。
我們乘火車穿梭在陝西的各大城市之間,感受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每一次停靠,都是一次新的探索。當我們走出火車站,走進博物館,與那些文物近距離接觸,便實現了現代與古代的文化交融。這些文物雖然沉默不言,卻以獨特的方式訴說著三秦大地的輝煌過去和燦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