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聞晨報
30元CCD難尋,3元毛筆受歡迎,阿姨爺叔邊淘貨邊閒聊
粉絲周周來,楊浦文化跳蚤市場火爆
|
|
|
每個週三、六、日的清晨,衢爺叔都會從家中出發,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乘坐公交,中途換乘一次,到達位於楊浦區隆昌路701號的楊浦文化跳蚤市場,而像他這樣每次開市都會準點到達的阿姨爺叔不止一位。
在上海市區跳蚤市場陸續關閉的當下,這裡被視為楊浦區乃至上海中心城區少數留存的花鳥古玩綜合市集。日前,記者來到楊浦文化跳蚤市場時,碩大空間被攤販和顧客們佔滿,以至於偶爾會發生推搡。在和阿姨爺叔的交談中記者發現,這裡不僅是淘得寶貝的風水寶地,也是他們的大型聊天室。
爺叔每週三次光顧,持續了十幾年
衢爺叔每週三次來到楊浦文化跳蚤市場,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十幾年,甚至比這裡開放的時間更久。
“以前這個跳蚤市場不在這裡,那時候沒有人管,一條馬路上都是賣各種舊東西的。後來大家都搬到這裡,限制了擺攤位置和開放時間。”衢爺叔說。
楊浦文化跳蚤市場的前身是包頭路安波路舊貨市場,它曾在2015年3月因為無組織、無管理、無證照的三無狀況而被關停。有部分攤主遷到了位於寶山區的張廟市場,餘下的一些則來到了規範化后的楊浦文化跳蚤市場。後來,隨著市中心其他花鳥市場陸續關閉,這裡成為楊浦區乃至上海中心城區少數留存的花鳥古玩綜合市集。
上週六早上九點鐘左右,記者來到楊浦文化跳蚤市場時,碩大的空間里已經被攤販和顧客們佔滿,此時還不斷有顧客進入。因為兩排攤位之間空下的通道不寬,當記者駐足查看時,不斷有其他顧客擦身而過,偶爾甚至會發生推搡。
從攤主到顧客,中老年的阿姨爺叔佔據了大多數。
“我從各種管道收集到了這些舊書,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知識。”在其中的一個攤位上,記者看到了1987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提綱與複習題》、1982年上海第三製藥廠動力科的《空壓機崗位技術安全操作法》、1988年上海第三製藥廠的《四環素發酵技術安全操作法》……“有一些人對這些書本感興趣,他們能在這裏遇到自己曾經的工作相關的材料,甚至是自己的痕跡。”
就在這個攤位的隔壁,一名阿姨蹲在地上,精心挑選著珠石串成的項鍊。“我今天剛好路過這裡,就順便進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購買的。”
但對於多數顧客,尤其是像衢爺叔這樣的常客,價格便宜恐怕才是他們常來的原因。
“你看我買的這一盒毛筆,一支就3元,在外面的文具店買,起碼要5元。你看這筆的色澤、這材料,就算不用,看看也很舒服。”在公交車站候車回家時,衢爺叔向記者展示這自己的戰利品,“除了買筆,其他的物件我也會先在這裡淘一淘。”
沒找到30元的“CCD”,但有仿古青銅器
30元的“CCD”、2元的骨瓷杯、幾元的小人書……因為隱藏在時髦都市下的戀舊與獨特煙火氣,楊浦文化跳蚤市場在社交平臺上爆火,為這裏帶來了年輕的氣息。尤其是近幾年,一陣CCD感測器相機為代表的老相機的復古風潮吹到了各大互聯網平臺,有不少網友分享在楊浦花鳥古玩市場淘到廉價老相機的攻略。
整個市場有三到四個專門售賣老式相機的攤位,膠片機、數碼機、DV攝像機與拍立得錯落陳列,各種品類的老式相機琳琅滿目。記者在其中的一個攤位粗略估算,各個種類的相機總數在200個以上。不過,記者隨機詢問了其中多款數碼相機的價格,價格基本在200元到700元之間,並沒有找到30元的“CCD”。
“現在在外面收二手‘CCD’的價格越來越貴了,所以我們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其中的一名攤主說。
包括老式相機之內,磁帶碟片、舊書連環畫、古物文玩、衣帽鞋飾都是楊浦花鳥古玩市場的各個攤位上常見的商品。此外,記者還找到了一些相對“小眾”的物件。
對於很多人來說,鬥蛐蛐、養蟈蟈只存在於影視作品中,但是在其中的兩個攤位上,蟈蟈根據不同的品種和體型關在不同的籠子里,最便宜的僅需幾元,最貴則超過100元,引起了不少爺叔前來詢問。
“現在溫度還不夠高,9月份才是蟲子交易的旺季。”其中一個攤主告訴記者,現在售賣的是冬蟈,抗寒性強、鳴聲洪亮,一些老上海人有“冬日聽蟲”的雅趣。再過幾個月,還會有更多攤位售賣蛐蛐和蟈蟈,尤其是一些老爺叔還會鬥蛐蛐。
在市場的另一邊,有一個攤位售賣象棋棋子大的小碗,另外零星擺放著幾本《蟋蟀的捕養鬥》。“這個是專門給蟋蟀喝水用的瓷水碗,我本身不養蟋蟀,這裏喜歡蟋蟀的人很多。”攤主說。
另一個攤位,在一堆舊書與報刊的縫隙間,記者尋到了一張公交卡月票,攤主是一名爺叔。“這個賣五元,是不久前在外面收的,還有好幾張。”這位爺叔表示。
在市場的一角,有一個只剩下半截的青銅器,看上去就像剛剛出土的文物。“這個是仿古的,做出來就是這樣。”攤主坦言道。
跳蚤市場也是阿姨爺叔們的聊天室
和很多年輕人的社交習慣不同,當阿姨爺叔們開啟一場聊天時,很快就有更多阿姨爺叔圍上來,有些只是默默傾聽,有些還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就比如記者在公交月臺候車與衢爺叔交談時,很快就圍了一圈剛剛從楊浦文化跳蚤市場離開的爺叔們,其中一位當即分享了他這趟行程的戰利品。
“這個是狼牙,買來給小孩子戴的。這個是小杯子,兩個十五元,很划算吧,我買來回去喝茶用。”因為家離楊浦文化跳蚤市場只有三站公交的距離,他同樣每次開市的時候都會來楊浦文化跳蚤市場,尋覓一些划算的物件。
聽到“狼牙”的話題,抱著一盒毛筆的衢爺叔也討論起了毛筆的材質。“毛筆有狼毫的、羊毫、兔毫。狼毫是黃鼠狼尾巴的毛,硬度高,彈力十足。”
另一位爺叔則向記者分享了在跳蚤市場淘寶的“規矩”。
“在這裡買東西必須要還價,賣的人說五十你說二十五,如果他不同意就假裝要走,然後再往上加一點點。”他說,這樣的拉扯的過程也是在跳蚤市場購買物品的樂趣之一。
隨著越來越多阿姨爺叔加入嘎訕胡的隊伍,話題也從今天購買的物品、到子女的工作生活再到年輕時的往事,這樣自然而然形成的“臨時聊天群”在楊浦文化跳蚤市場隨處可見——
一名中年女士剛剛購買了一個手串,一名路過的爺叔似乎對文玩手串頗有心得,他接過手串仔細端詳,很快有不少阿姨爺叔圍過來一起討論;在一個售賣茶葉的攤位,一名爺叔告訴記者,他正在查看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生產地,很快就有其他爺叔來向記者介紹如何初步分辨盒裝茶葉的真假……
“這裡的人有一些在候車的時候遇見過、比較眼熟,大部分還是第一次見。”衢爺叔說。
大約十幾分鐘后,公交車到站,記者和多數阿姨爺叔們上了同一班車,大家在各自的椅子上坐定,“臨時聊天群”也就此解散了。
見習記者 崔逸星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