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者與革新者:
世界的J.K.羅琳
文丨劉曉書
在一次從曼徹斯特到倫敦的火車之旅中,J.K.羅琳萌生了創建一個魔法世界的構想,最終發展成為“哈利·波特”系列七部小說。從首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1997出版),至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2007年出版),該系列小說風靡世界,羅琳也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她傳承了歐美成長文學傳統,注入了歷史厚度和後人文關懷,繁榮了跨界閱讀和跨媒介敘事,引領了文化潮流,展現出文學作品特有的魔力與包容性。
英雄成長敘事的傳承與創新
成為英雄必經歷苦難。“哈利·波特”系列延續了狄更斯成長敘事和苦難敘事傳統,主人公往往要經歷一系列的苦難和磨礪,在困境中不斷成長,最終實現道德上的昇華。七部小說見證了主角哈利·波特從一個寄人籬下的孤兒,一步步成長為勇敢、誠實、富有同情心的年輕巫師。這個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哈利要面對親人離世、朋友背叛、自我懷疑等種種困境,但正是在一次次的挫折與掙扎中,他的心智日漸成熟,人格不斷完善。這些苦難不僅塑造了哈利堅韌不拔的品格,也讓他在道德抉擇中不斷反思和成長。哈利在面對伏地魔的誘惑時,堅定地選擇了正義的一方;在面對朋友的背叛時,他學會了寬恕;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他勇敢地選擇了犧牲自己。這一系列的道德困境與品格鍛煉促進了哈利的蛻變。
與狄更斯筆下的主人公相似,哈利的苦難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折射,也映射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困境。在魔法世界中,偏見、歧視、權力濫用等問題無處不在。《哈利·波特》也延續了馬克·吐溫不完美男孩主角的理念。哈利有弱點也有缺點,如學習成績平平,心理脆弱等等,但這一切恰好詮釋了真實世界個體的真實生活境遇。
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哈利逐漸成長為英雄,不斷獲得力量,最終拯救了世界。但作家卻採用了反英雄的書寫,因為哈利最終決定銷毀三件可以毀滅世界的魔法聖器,以防落入壞人之手,與此同時,哈利選擇成為普通人,娶妻生子過普通人的生活,此類書寫刷新了英雄觀。在此意義上,羅琳繼承了T.R.R.托爾金的衣缽。《霍比特人》和《指環王》中小人物被捲入大時代,不得不承擔起拯救世界的責任,但是小人物心心念念的是回歸普通人的生活,無時無刻不渴望回到家鄉田園般的生活。這也是後現代之後人們對自我的重新置放,是關於人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的全新思考。
后人類主義思想的重構者
羅琳以開闊的歷史視野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進行敘事。無論是種族歧視、物種歧視,還是生態問題等都呈現了羅琳的后人類主義思想。羅琳破除人與動物及其他非生命物體之間的本體界限,指出人類要平等地對待他者,在與他者的關係中認識自我,傷害他者必將反噬人類自身。人與魔法生物之間也難免有矛盾衝突,然而即便存在分歧,羅琳筆下的魔法部依然盡力維繫著一個陸地與水域相容並蓄的世界,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交流、協作、互動,共同構建了共生性系統,彰顯了平等與善意的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包含了許多弱勢群體角色,因為對該群體的同情,故事中他們往往被賦予力量。這些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角色的經歷和遭遇能夠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例如,家養小精靈多比作為一個長期遭受虐待和壓迫的奴隸,卻勇敢、忠誠、充滿正義感。小說也顛覆了傳統的角色定位,賦予了弱勢群體以全新的主體性。例如,作為巨人混血的海格,雖然外表粗獷,智力也不高,但擁有一顆善良、純真的心靈。他對魔法生物的熱愛和照料,展現了弱勢群體的獨特價值和生命尊嚴。這些角色顛覆了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刻板印象,他們積極、正面的形象彰顯了主體性價值。
羅琳建構起的后人類主義思想是對生命更加包容的理解,以及人類世界對非人類生命形式的責任,促使人們思考如何負責任地與其他物種共處,這也促進了關於人的本體以及倫理問題的考量。
跨界現象與流行文化引領者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自問世以來便引發了廣泛的同人創作和跨界現象,其影響力遠不止於文學領域,更延伸到影視、遊戲、主題公園等多個行業。在粉絲文化中,其同人創作熱潮可謂空前絕後。無數粉絲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編寫同人小說、繪製同人漫畫、製作同人視頻等,極大地豐富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同人作品不僅滿足了粉絲們對魔法世界的想像和探索,也為原著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同人創作者們通過對人物關係、世界觀設定等方面的拓展和解構,挖掘出原著中更多的可能性和隱藏線索,甚至對羅琳留下的懸念和疑點進行了獨特的詮釋,使得《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加立體豐滿。
融媒體進一步推動了《哈利·波特》粉絲互動和內容生產的繁榮。社交媒體平台成為粉絲交流和創作分享的重要陣地,粉絲在各平臺上建立專屬社群,即時分享最新資訊和創作心得。同時,多個知名同人網站也成為《哈利·波特》粉絲創作的聚集地,網站上相關的同人作品數量高達數十萬,涵蓋小說、詩歌、戲劇等多種文體。粉絲們還藉助網路平台開展角色cos、網路劇製作等形式多樣的二次創作活動。可以說,網路平臺為《哈利·波特》粉絲互動和內容生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機遇,極大地催生了同人創作的繁榮。
《哈利·波特》引發的同人創作和跨界現象的持續升溫,深刻反映了大眾文化消費時代受眾參與和再創造的趨勢。一方面,這種粉絲經濟的勃興挑戰了原作者和版權方的話語權威,對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產生了新的影響;另一方面,同人創作和跨界開發為原著注入了更多元的詮釋視角和藝術表現力,豐富了大眾文化的內涵。不可否認,羅琳構建的魔法世界及其背後折射的現實隱喻,為粉絲參與式創作提供了充沛的想像力來源和情感寄託,而粉絲創作者們對人物命運的重塑和對經典場景的再現,又對原著世界形成了有益的補充和延展。
羅琳也在引領甚至型塑流行文化,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作品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身份認同的標籤,它所形成的粉絲文化,體現了流行文化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塑造力量。同時,《哈利·波特》也引發了對當代流行文化的反思。一方面,它的成功表明,優秀的文學作品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即使在視頻娛樂盛行的時代,人們對優秀故事的需求從未消減。另一方面,《哈利·波特》的商業化運作也暴露了當代流行文化的一些問題,如過度消費、同質化、娛樂至上等。
作為歐美成長小說繼承者的羅琳,主動在敘事範式和哲學理念上進行大膽創新,為世界文壇帶來了全新的氣象。“哈利·波特”系列持續的全球影響力也引發我們的諸多思考:在紙媒危機的時代何種兒童文學能被一代又一代兒童讀者所鍾愛?作家應如何創作出產生持久魅力的作品?書寫好故事,書寫關於勇氣、力量和韌性的故事,書寫能直抵心靈的故事,這或許是羅琳能產生持久影響力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原因。
文字編輯:何晶;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劇照
這些平臺都可以找到我們,
可不要失聯哦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號
新浪微博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文藝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