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閩南日報
☉茅 畝
一家博物館,成了當地招商的“門面”。外地客商來蘇州市吳中區考察調研,常常會被帶到區里的蘇州吳文化博物館逛逛。只要有時間,館長陳曾路便會親自上陣講解——博物館館長也是招商服務員。(2025年4月3日《解放日報》)
傳統意義上,博物館的功能是進行文物保存和開展公共教育,這與兩百多年前博物館問世之初的功能幾無差別。在文化與旅遊常常結合在一起的今天,博物館也越來越成為人們出行或旅遊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是,一個博物館成為當地招商的“門面”,還是很鮮見的。蘇州這家主打“吳文化”的地方博物館,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所博物館,定位是高水準有特色的文化綜合體,在承擔展覽、教育、宣傳、推廣、服務等公益性事業之外,著力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賦予博物館更多價值,探索博物館發展的多元可能性。通過持續增加在社會上的“曝光度”,著力確立文化品牌。比如,以吳文化為原點,打通人文、生態、歷史等多個領域。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音樂、舞蹈、戲劇等不同領域活動都在博物館交流分享。展陳內容增加展示異地、異域文物,擴大了博物館的文化氣象。“一座博物館不能只做博物館的事情”,頻頻吸引社會各界受眾,有效拓展了博物館的功能邊界和發展空間。一座高水準、綜合性的博物館,就成為一個城市展示歷史積澱和人文形象的絕佳“視窗”。
蘇州市吳中區的吳文化博物館,之所以常常被作為當地“招待”外地客商的一個重要“會客廳”,主要是因為當地認識到,地方經濟環境與人文環境息息相關,從一座博物館中,可以窺知當地政府對文化設施的投入狀況和重視程度,感知這個地方的人文氣質和特點。一個地方有座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博物館,客商就可以更好理解其地方文化積澱和城市文化來路,更好體認這個城市,從而增加對資本和人才的吸引力。博物館館長表示,“營商環境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博物館可以充當‘溫度計’,空氣的溫度是否合適,博物館能感受到。”斯言甚為精當。
招商引資,可以說是長期以來的一個熱詞。招商引資的目的是促進外地更多資本、專案、技術集聚在一個新的地方。在招商引資的做法上,當下各地往往緊扣地方產業政策,突出產業鏈群,甚至發動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進行全民招商引資,可謂使出了“十八般武藝”。這些做法,多是就招商引資而談招商引資,多隻盯著招商引資而不及與其關聯之外的條件建設。有效果,但也有一定局限,主要是缺乏對資本和客商的“文化黏性”。
資本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和因數,是最敏銳的,什麼地方最容易讓它有投入的環境,有投入的收益,它自然就會流向這個地方,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不用人為地過於用力地去招引它。資本流入的地方,不僅是經濟的、市場的,也是文化的、歷史的。這個地方的市場秩序要規範、成熟,也要具有相當的文化厚度和歷史積澱,整體人文環境適宜投資者以及企業生產者的居住和生活。也即,這個地方不僅要尊重資本,也要尊重攜帶資本而來的“人”。在此視角上,蘇州吳中區和吳文化博物館是認識到了這一點,也進行了高效的實踐。
吳文化博物館的發展路徑和成效,不僅對於中小博物館的建設路子很有啟示意義,對於城市形象建塑和傳播,對於一個地方的招商引資,在理念上、思路上,也都具有積極的新意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