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塊的「硬座飛機」,背刺多少中產?
更新于:2025-04-11 13:02:09

辦公室最愛旅遊的小G,最近已經不坐飛機出行了。

但不是因為缺錢。

在高鐵票與機票的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小G總會優先選擇高鐵。他說,這是因為:

“客艙裡的體驗,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過去,飛機對小G來說意味著快捷與舒適。“上機就睡,睡醒就吃,然後基本就收起小桌板準備降落了。椅子靠着可以睡得很舒服,航空餐雖不能說美味吧,但也算是有特色,而且飛的次數多了,積累的里程還能升艙換服務。”

但如今,飛機的舒適感正在降低。

曾經舒適氣派的客機,變得越來越像「空中綠皮」。

01

航旅規格,正在全面縮水?

最近,三大航之一的南方航空就給自家的飛機上新了一批“硬座”。

一排排學名為“輕薄型”、俗稱為“刀片”的新型航空座椅,取代了曾經的大厚靠背。

從字面意思上“背刺”了乘機者對舒適的預期。

新靠背太硬,新座墊太硌;

座椅的間距太窄,伸不開腿;

坐久了後背全程僵硬,雙腿全程蜷窩......

最讓乘客難受的,則是座椅頭枕部分被大幅簡化。

人靠上去後頸部懸空,連想“用睡眠把這一路糊弄過去”都再難做到。

剛過去的清明假期,第一批坐上新椅子的旅者紛紛發帖訴苦,並給所有即將選擇長途飛行的遊客送上「福報」辣評。

雖然航司給座椅降級的同時,也在給機票降價。

但還是有許多乘客不願買帳,甚至還將南航戲稱為“南廉航”。

對此,南航官方回應稱:

新座椅“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追求的是“節能環保”。

其目的並不是網傳的偷工減料。

而南航的換座椅風波,可以說是各家航司在各個方面“壓縮成本”的縮影。

社交媒體上,乘客對航班的吐槽越來越多。

飛機餐正在日漸敷衍,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互聯網共識。

一趟提供餐食的普通經濟艙飛行,如果能遇到“一小份雞肉飯+一小盒優酪乳+一包榨菜+一瓶水”的標準組合,那已經算是運氣不錯了——雖然稱不上有多好吃,但至少也能讓你懸在平流層的胃有事可做。

可如果趕上一趟全程只發麵包和水,連隨餐水果都只發兩三片的航線,那旅者的肚子也就僅剩怨氣可以用來消化了。

更有甚者,航空餐居然上了四個饅頭加一片白菜

光是瞅一眼就能在高空中直接晕碳。

前些日子,有航司被曝出向顧客提供過期的堅果,被外界解讀為:

飛機餐食的縮水,已經從份量拓寬到了質量領域。

當然,市面上也不乏因提供高質飛機餐而被冠以“養豬航”之名的航司。

如今,川航的老乾媽和洋芋坨坨依然能在不少人心中的“高空必吃榜”佔據一席之地。

只是對於那些平常不怎麼關注航司差異的普通旅客而言,在天上吃什麼更像是在開盲盒,是白面饅頭還是紅糖饅頭純看運氣。

看看各大航司這兩年的財報,你可能會對面前略顯寒酸的航空餐更加釋然。

據悉不少航空公司的航空餐食成本都被控制在了人均二三十塊錢,最少的甚至能被壓到14元以下。

而規格縮水也不僅僅發生在客機的內部,還發生在機場的休息室和值機櫃檯,甚至發生在一些常飛旅客的貴賓卡上。

有網友爆料,貴賓休息室里曾經一包包分裝的牛奶和堅果,不知何時被陸續替換成了更便宜的散裝

也有人發現自己常飛的那條航線,突然在某一天縮減,甚至索性直接取消了免費託運行李的額度

更有人吐槽稱,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在線值機,開始需要花錢才能挑選到一個心儀的座位

根據網友總結,若是不花這筆選座費,那麼在這趟幾個小時的空中旅程中你要麼就是被夾在三連座的中間,享受無法安置胳膊和雙腿的逼仄;要麼就是被扔到機艙後排,真切體會到發動機轟鳴的震撼。

至於那些曾經在購票和辦卡時,航司大大方方、一股腦塞給乘客的各類所謂乘機權益,也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悉數默默收回

以前習以為常的空聯運,現在也不再送地鐵或城軌票了;

以前逢飛必贈的延誤險,現在也設立名為消費額度的門檻了;

以前憑金卡就能隨便進的休息室,現在開始搞限時使用了;

以前可以在國際航線用的優享服務,現在也只適用於國內部分航線了......

甚至連那些過去一趟趟在天上飛所刷出來的里程積分,如今也在各大航司所推出的全新演算法下大打折扣,傷了不少單一航司忠實客戶的心。

而唯一不變的,或許就只剩下機票本身那堅挺的價格了。

曾經,乘機飛行的體驗與軌道交通和公路交通涇渭分明——它既是我們旅程的起始與尾聲,也是我們旅行體驗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如今,在行業服務體驗整體縮水的大趨勢下,客機開始變得越發純粹。

越發變成了一種單純的,把一群人類從A地移動到B地的運載工具。

在經歷了航司的數輪背刺後,網友紛紛感慨:

現在的各大航空公司似乎都在做著自己的“春秋大夢”

各司都高舉名為“降本增效”的大旗,向國內廉航的代表春秋航空看齊。

雖然這樣的舉措勢必會影響旅客的體驗,但看看三大航這兩年的財務狀況,你就會理解這些老牌大航空紛紛轉型進軍“空中綠皮”,在經營上屬實是一種必然。

02

“由奢入儉入春秋”

是怎麼成為航司宿命的?

2024年,是三大航整體虧損的第五個年頭。

即便去年行業整體回暖,虧損大幅縮窄的情況下,國航還是虧了2.3億,南航也虧了17.7億,東航則虧了42億。

與此同時,春秋航空則在2023年創造了10年以來的業績新高,並在2024年的上半年創造了13.61億元的凈利潤

這麼一看,似乎“能省則省”,才是當下各大航司所追求的“版本答案”。

決定一切的,則是國內一個大的民航週期反覆運算。

時間回到10年前,彼時廉航在國內還是個較新的概念,春秋航空則屢次因其特立獨行的“摳”,而被大眾牢記:

當年的春秋,不搞頭等艙和商務艙,機型都是清一色空客A320,且還拆掉了客機裡的廚房準備區,並將所有座椅全部輕薄化,以此來多賣6張機票;

坐它們家的飛機,行李託運要收費。

選座早在2011年就開始收費,老闆甚至還一度要把人工值機也納入收費範圍,並還真的認真思考過要在機艙里賣“站票”。

當然,這種“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精神,所換來的便是諸如“79元飛大阪,49元飛首爾”的超低價春秋機票。

甚至該航司還曾因為機票價格賣得過低(濟南-上海,售價1元),而被當地的物價局開過罰單。

不過在那時,春秋的模式並不算特別出眾。

畢竟在那個航油成本較低、航司數量趨於飽和的年代,各大航司的經營策略基本都還以擴張和卷服務為主。

2015年,三大航在國際航線上的運力(國際可用座公里)平均提高了約25%,諸如波音777-300ER和空客A330-300等新機型也被相繼引入。

那時候各大航司動不動就會搞諸如“會員日”或是“官網最低價”的活動,不少金卡或白金卡的優享權益也都在這段時間被確定了下來。

然而眾所周知,時間來到2020年,天空中的情況便迎來了一場巨變。

在經歷了3年的“黑天鵝”后,春秋航空憑著雖然單一但卻便於管理的機型和航線,以及一貫緊巴的成本控制,展現出了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很快就從陰霾中走出,實現了扭虧為盈。

與之相對的,早已成長為龐然大物的三大航司,則被各自所持的巨量資產和業務拽進了虧的泥潭。

與其說今天的三大航正在不約而同地“春秋化”,不如說是這三家企業在為之前的擴張所買單。

以南航為例,這家公司從今年3月起便對其所擁有的43架飛機進行了“全經濟艙客艙佈局”的改造,而前面提到的“刀片座椅”就是這次改造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除此之外,南航最近還準備賣掉旗下10架維護成本高昂的B787-8和兩台發動機。在財報中,這家公司表示將在今年繼續“以邊際貢獻總量最大化為目標,加大國內市場運力投入”。

雖然這個“由奢入儉入春秋”的過程,會讓不少旅客一時間難以接受。

但時代已經變了,這一點誰也無法逆轉。

當然,說到底人們最無法接受的還是:

作為消費端的旅客,我們只感受到了降本,卻沒體會到增效。

各大航司都在學春秋的“摳”,乘客看著曾經屬於自己的乘機樂趣被一點點蠶食,卻沒體驗到春秋的“便宜”。

一旦高空旅行從當年的“上機飲一杯茅臺”,逐步祛魅成今天的“全程只發一瓶礦泉水”,那麼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也就只剩下價格了。

畢竟,帳簿裡的盈虧固然決定生死,但帳簿外的口碑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