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跑一場馬拉松,到底要花多少錢?
今年1月份,剛在廈門跑完馬拉松的鄭雨涵一點點計算著這一趟的費用,報名費200元,來回機票2000多,住宿費1000多,姜母鴨100多,海鮮大排檔幾百塊,土筍凍、沙茶面、沙茶肉串——越往後算,支出名目越跑偏,彷彿變成了廈門美食盤點,零零碎碎算下來,一共花了五六千元,“這跑個步也不便宜啊”。
很多人理想中的跑馬是出個報名費,頂多再加上來迴路費,跑完走人——既鍛煉身體,還支出可控。但現實情況是,人一到目的地,單純的跑步就變成“來都來了,旅個遊吧”。很少有人能真正實現跑個“窮馬”,錢包就在遊山玩水中一點點被掏空。
翻看社交平臺,順利完賽的跑馬者們,一邊分享自己的成就感,一邊感歎,“比起身材,瘦身更快的是錢包”。有人到香港跑馬,假都請了,乾脆把澳門也去了,“港澳一趟下來,一周花了一萬多元”;有人粗略估算了一年跑馬的開銷,居然花了五萬多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有人曬出一整牆的馬拉松獎牌,懂點門道的人立刻評論,“指定燒了不少錢”。
比賽前,人人都想把每一筆錢花在刀刃上,回過頭來發現,“跑馬到處都是刀刃”.
報名費是第一筆,裝備也省不下,“好不容易跑一回,手錶、球鞋,運動服都得備齊全”,即便是入門階段,也得花個幾千塊;對於經常跑馬的人來說,每次比賽都像是跑友的線下聚會,“朋友久別重逢總要聚一聚,喝點小酒吧”;幾十公里跑下來,總歸要犒勞一下自己,足療、按摩當天就得安排;一瘸一拐回到家,醫療康復肯定要做一下,“雙腿得保養保養”。
交通和食宿也是重要開支。但通常,賽事周邊酒店的價格會趁著比賽期間直線上漲。3月末,無錫馬拉松開賽,平日價格在100多元的酒店,直接變成千元,“上漲了快十倍”;有人為了省錢,沿著地鐵線挨個網站查詢酒店價格,終於如願定到了100多元的酒店,一看路線,“離比賽場地隔著11站地鐵”。
這是參加比賽的花銷。普通人想跑完全程,日常的鍛煉也少不了。戶外跑步受天氣影響大,室內健身房、教練都是錢。跑得多了,想要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有的人還會加入跑團,會員費每年就要花幾百元,高端跑團甚至達到上千元。
這幾年,經常跑馬的人發現,連最基礎的報名費好像都開始漲價了。每日人物統計了去年和今年國內多場馬拉松賽事,報名費的漲幅不等。長沙湘江半程馬拉松歡樂跑2024年的報名費是35元,今年直接漲到60元,漲幅高達71%。順德半程馬拉松也從130元的報名費漲到了198元,上漲了52%。
還有人要為馬拉松再搭上一筆“妝造費”,致力於成為賽場上的“顯眼包”。有人扮演成哪吒,頭戴沖天假髮,手拿火尖槍,頸繞乾坤圈,“淩晨五點就要起床畫煙熏妝”——主打“穩定發癲”;還有人扮成財神,戴著帽子和假鬍子跑完全程,就算渾身是汗,裝束也得齊全。一套“顯眼包”的服裝下來,少說又是幾百元的支出。
95年的山東女孩趙晴已經跑了七年馬拉松,當過5次官方配速員。每場比賽,都會有賽場攝影師抓拍,這是她最期待的環節。每次比賽前,趙晴都會買好幾套好看的運動套裙,精心搭配,還會提前兩個小時起床化妝、做造型,“一切為了出片”。看到好看的照片,肯定要買下,有時候遇到出片多的時候,十幾張照片打包買走,“也得幾百塊”。
02
馬拉松中籤,比中彩票還難
在很多人的感知裡,馬拉松似乎是這兩年才火熱起來的專案。家門口的路,突然被封了,一打聽是要馬拉松;社交媒體和新聞里,馬拉松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事實上,馬拉松的賽事數量的確在回升。疫情停擺兩年後,2023年全國各類路跑賽事一下從幾十場井噴式恢復到了600多場。2024年,這個數位再次刷新,突破700場。
如果把視野放寬,會發現在更早以前,國內馬拉松的賽事數量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增長了。2011年時,國內馬拉松賽事還只有22場,這還是包含了越野及山地等非路跑賽事的數量。到了2016年,這個數位躍升到600多場。2019年是馬拉松賽事數量的巔峰,刨除越野及山地等非路跑賽事,全國進行的各類路跑賽事已多達1164場,幾乎每天都有馬拉松在進行。
但直到近兩年,人們似乎才產生“到處都是馬拉松”的認知。北京人鄭建業跑了四年馬拉松,在他的印象里,之前關於馬拉松的資訊都是在小圈內傳播,身邊不跑馬的人很少關注。2024年4月,運動員何傑在黑人配速員的“簇擁”下,獲得北京半程馬拉松比賽冠軍,一時間,“保送冠軍”、“比賽不公平”等討論鋪天蓋地,充斥著各種社交媒體。即便是平時不跑馬的人,也紛紛向鄭建業打聽,他感覺“馬拉松好像出圈了”。
馬拉松的出圈也是戶外熱的一種延續。2019年開始,露營風潮興起,緊接著衍生出了近郊徒步,citywalk等。如今,戶外熱似乎已經變成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尤其是日常在格子間里穿梭的打工人們,急需尋找沒有天花板的地方,去緩口氣,充下電。戶外潮流生活媒體《GO OUT》中文版主編 Kenneth Chan 曾表示,“即使不去觀看數據,只看社交平臺上的帖子,已經能夠瞭解到戶外活動已成為大眾尋求健康、減緩壓力或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在跑步中,人們能感受到的情緒價值,也相對更直接和可量化。對於跑馬者來說,相比於和他人比賽,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秒表上的每一秒縮短的時間,都是確定的進步。有人直接在社交平臺中表示,“工作上給不了的成就感從馬拉松里找”。
跑馬群體的不斷擴大,也讓馬拉松不斷從小眾走向大眾。鄭建業曾一度覺得,跑馬很孤獨,他參加的跑團規模也不大。可這兩年,身邊開始跑馬的人越來越多,光是在他的公司里,如今已經有五六個了,很多人都來找他詢問跑馬裝備,“而且很多都是年輕人”。他所在的跑團人數也在增加,“跑馬好像已經變成了稀鬆平常的事”。
從數據來看,跑馬的人數在迅速增長。中國田徑協會發佈的《2023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顯示,2019年的參賽人次規模達到了700多萬,2023年迅速恢復到600多萬人次,到了2024年,幾乎恢復到2019年水準。
雖然賽事數量和跑馬人數都在增長,但二者的增長速度是不匹配的。把2024年的數據和2019年進行對比,在跑馬人數幾乎相當的情況下,2024年的賽事數量相比2019年少了將近40%。這種不匹配的增長速度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跑馬名額供不應求,跑馬者一簽難中。
一旦超過報名人數,馬拉松賽事會採取抽籤的形式確定參賽人員。這幾年,中籤越來越難了。27歲的張振平接觸馬拉松一年多,平時搶的都是演唱會的票,“沒想到花錢跑步還排不上號”。為了提升中籤率,他借鑒高考時的題海戰術,今年剛開年,張振平就一口氣報名了7場馬拉松比賽,“排了這麼多,總該中一個”。終於,中了一個半程馬拉松,張振平在心裡安慰自己,“半馬也是馬”。
張振平還算幸運,對於馬拉松新手來說,中籤似乎是一件更難的事情。通常,馬拉松比賽報名,都需要上傳自己過往的完賽成績。雖然賽事官方沒有明文說明,但跑友們一般預設,成績越好,中籤的幾率會越高,所以“新手就算報十個,能有一個中都算幸運”。
每日人物根據公開報導統計了這兩年30場各類路跑賽事的中籤率,在所有的馬拉松大賽中,無錫馬拉松中籤率最低,今年無錫半程馬拉松的中籤率只有3.26%。在所統計賽事中,一半賽事的中籤率低於10%。
中籤率越來越低,也直接催生了賽事黃牛,有人在二手交易平台中公開放出各類馬拉松賽事的名額,最高甚至炒到了2500元以上,相當於報名費的10倍。
03
馬拉松比賽,行銷藍海
中籤難,花費高,跑步沒有門檻,但跑馬拉松是有門檻的。在社交平臺上,總有人發出類似“月薪兩萬,跑不起馬拉松”的哀嚎。昂貴的門檻,讓馬拉松賽事快速聚集起了一大批中產和新中產,賽事的商業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品牌、賽方、乃至背靠的城市都盯上了這塊蛋糕,但他們投注的每一筆錢,最後買單的依然是跑馬者。
顯而易見,最先看中馬拉松這片藍海的是運動品牌,尤其是像特步等鞋類品牌,和馬拉松賽事幾乎牢牢綁定。特步與馬拉松賽事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左右。當時,特步的贊助有幾分“小步慢跑”的謹慎——僅贊助了兩場賽事,其中一場還是服裝贊助。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擴大贊助範圍,從物資贊助直到押寶運動員。
到2023年,特步開始“狂奔”。在大眾跑者和破3選手(預計3小時內完賽)中的穿著率,特步已超越國內外各大品牌,穩居第一。百強男運動員中,特步跑鞋穿著率甚至高達41%。也就是說,放眼國內100強的男運動員,10個裡面,有4個都在穿特步跑鞋。贊助場次數量也在迅速擴大,根據《2024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特步2024年共贊助了44場馬拉松比賽,比前一年贊助的場次翻了將近一倍。
對於品牌來說,這種“燒錢”的贊助方式或許是性價比最高的。現DB-鞋履創新實驗室的主理人Blake,曾經服務於某頭部國際運動品牌。他表示,“在競速跑鞋領域,特步的產品已經在第一梯隊了,產品的突破很難讓品牌實現大幅提升,要想在專業領域保持領先,還是得(把錢)砸在行銷上”。
讚助馬拉松似乎的確有效。特步會配合比賽進行相應的營銷活動。鄭建業發現,在特步贊助的馬拉松比賽前後買特步的鞋,經常會碰見打折,“能便宜個兩三百”。從產品盈利的角度來說,生產跑鞋也有利於特步提升品牌調性。
Blake曾研究多家鞋類品牌的運營策略,發現專業跑鞋能夠帶動整體商品組合的價格和品質升級,進而提升產品毛利額。也就是說,通過不斷推出專業跑鞋,增加相對高客單的產品銷售,同時剔除過去的特價產品,“特步能夠提升產品的平均客單,獲得更好的毛利表現。”
除了運動品牌,那些將中產視為消費群體的品牌,也都紛紛押寶馬拉松。
翻開馬拉松的贊助名單,中產的吃、穿、住、行,都能找到對應的品牌。銀行、保險和車企,可以說馬拉松比賽贊助的常客。房產仲介平台貝殼、服裝品牌海瀾之家,都願意在馬拉松贊助上,比運動品牌花更多的錢。就連易方達基金,都曾成為廣州馬拉松的賽事支援方。
不止產品單價高的品牌,一杯只要9.9的瑞幸,也曾是廈門馬拉松的贊助商。換句話說,中產們任何一種潛在的消費需求,從剛需到投資,從幾百萬的房產到個位數的咖啡,都有對應的品牌擠進馬拉松贊助商的名單,想要極力被看到。
品牌贊助之外,馬拉松賽事所在的城市也會迎來“潑天的富貴”。比如,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無錫馬拉松撬動了2.8億元經濟效益,數以萬計的參賽者和觀眾在餐飲、住宿、交通、旅遊、展廳銷售等產業上帶動了當地的消費——相當於一個大型的“城市廣告”。
於是,為了推廣馬拉松比賽,很多地區都拿出了“絕活”,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美食。今年的柳州馬拉松,直接把螺螄粉當作賽時補給,主打“最臭馬拉松”。武漢馬拉松,除了提供麵包和水,還推出了小龍蝦、熱乾麵,“爆改自助餐”。順德馬拉松擺出一排烤雞當作補給,有的選手從32公里拿雞腿,一直吃到終點,馬拉松變成“42公里流水席”。
無錫馬拉松還推出了“購房大禮包”,憑藉馬拉松的參賽證明,在無錫買房能獲得3萬到8萬元不等的補貼。
當賽事運營和行銷的成本不斷上漲時,舉辦一場馬拉松也變得越來越貴。從歷年的馬拉松冠軍獎金數額中可見一斑。以無錫馬拉松為例,去年破賽會紀錄的冠軍能拿到5萬美元獎金,今年漲到了11萬美元,翻了一倍多;武漢馬拉松上漲得更多,冠軍獎金從去年的3萬美元漲到了今年的10萬美元。
一場比賽的獎金更高,會吸引更多專業的運動員參賽,這樣一來,比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會提升,同時還能保住世界田聯金標賽事的地位。但這也意味著賽方需要更多的贊助和資金確保比賽的順利進行。
對於一場知名度不斷上升的馬拉松賽事來說,賽方、品牌方、專業運動員似乎都是贏家,但比賽支出的每一分的錢,最終的買單者還是普通的跑馬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