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一條新帖在百度“弱智吧”刷新:
一位吧友發出感歎,“deepseek 依舊無法戰勝弱智吧!”。
發帖人用嚴肅口吻,詳細記錄了自己用各種邏輯陷阱”調教”AI的全過程——當他輸入"配一台6000元的電腦需要多少錢"時,AI竟一本正經地開始計算各種配置的價格。
這個誕生於深夜的無厘頭問題,引發了數百條跟帖狂歡,吧友們爭相曬出自己”逼瘋”AI的奇葩問答截圖。
在這個吧,“調戲 AI”是一個固定的保留節目。
2022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把大家都震了一下。隨後 Claude、Gemini、文心一言、DeepSeek 等 AI 工具接連出現,如何使用 AI 工具,成了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問題。
大家很快發現,寫代碼、解方程、改論文、編故事……對 AI 來說都不在話下。在人們都以為 AI 可以替代人類的時候 ,百度“弱智吧”的老哥,率先發現了 AI 的弱點:
他看不懂段子。
就像老婆餅裡沒有老婆,弱智吧的吧友並非真,而是通過刻意製造“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幽默形式,解構嚴肅議題或日常邏輯。
例如:
孕婦打人是否算群毆?
白骨精頭疼是看骨科還是腦科?
生魚片其實是死魚片;
乳酪越多,乳酪孔越多;乳酪孔越多,乳酪越少;所以乳酪越多,乳酪越少;
……
這些燒腦段子,順理成章地被弱智吧的老哥們拿來做檢測 AI 理解能力的試金石。精妙的邏輯謬誤、語言陷阱,都是老哥們打磨了二十年的武器。
有人問AI,“父母結婚時為什麼不邀請我”,AI一本正經地回答:可能是他們忘了。
有人問:我女朋友的老公應該叫我什麼?這樣複雜的人物關係,讓AI也感到燒腦。
除了拷問,老哥們的創作中,還經常閃現出哲思和詩意:
苦難是生命的防沉迷系統;
山是地質年代極其緩慢的浪;人的心臟都在左邊,我們要如何擁抱才能心心相印?
在這些段子的字裡行間,閃爍著機鋒和思辨的光芒,有意無意之間,貼吧老哥們展現了漢語的核心魅力:簡潔性、多義性、高資訊密度、優雅……
除了刁難AI之外,貼吧老哥還在繼續踐行用人腦對抗演算法的非對稱戰爭。最新的一個案例,是novelai吧的“貓鼠隊大戰AI”事件。
Novelai吧最初是AI繪圖愛好者的聚集地,使用者常以“大佬求跑圖”為口號,用AI工具生成二次元風格圖像。
但隨著AI生成的同質化作品泛濫,部分吧友開始厭倦千篇一律的機械產出,老哥們的反擊來得很快——他們開始嘗試用“人肉搜索”的梗圖,代替精美但僵硬的 AI 製圖:
最開始老哥們用三國殺卡牌玩梗,隨後“特攝隊”開始憑藉奧特曼表情包後來居上,但最終封神的是“貓鼠隊”。
不管網友們提出多麼刁鑽的要求,老哥們都可以憑藉自己豐富的經驗,火速找到《貓和老鼠》中對應的截圖。他們靠的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是人類最原始的能力:無用的熱愛。
貓鼠隊也就此一戰成名,成了互聯網上的名梗。至今在各種社交軟體的評論區,你都能看到有人在玩貓鼠隊的梗。
從互聯網草莽時代成立的弱智吧(成立於2005年),到誕生於AI時代的novelai吧(成立於2022年),跨越了接近20年的兩個不同的社區,同時活躍在貼吧的平臺之上。
在中文互聯網上,能存活超過20年的產品已經是鳳毛麟角,但在百度貼吧,像弱智吧這樣的長壽社群,數量並不少。甚至可以說,百度貼吧,就是中文互聯網的一部編年史。
在許許多多像弱智吧、novelai 吧一樣的貼吧裡,無數老哥們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證明一個基本問題:
人的創造力和熱愛,是永遠不會被 AI 替代的。
在貼吧,“求助帖”是最常見的。
比如,“PS 吧”一位吧友在老家翻出了一張的舊照片,照片的主人是自己過世很久的媽媽。這張破損嚴重的照片,是關於媽媽為數不多的影像記錄。
吧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這張老照片上傳到了PS 吧,請求吧裡的老哥幫自己修復這張照片。
這句話像一枚信號彈,炸出了貼吧最隱秘的江湖規矩。平日里插科打諢的吧友們瞬間切換戰鬥狀態。
手速快的老哥沒多久就給出了初版的修復,斑駁脫落的舊照片,在老哥手裡化腐朽為神奇。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詮釋了貼吧為何不可替代:
在短短的幾個小時里,不少吧裡的大手子都給出了自己的精修版本,連平時總是潛水的 ID 也浮出水面、加入了這場挽救回憶的賽博手術。
除了從修圖技術層面互相交流之外,吧里的老哥還認真考據起了圖片的年代背景以及服飾審美,務求在還原上精益求精。
當最終版本的修復圖帶著輕微噪點和恰到好處的歲月痕跡上傳時,吧友集體刷起暗號“98”(你就慣著他吧)。
在PS吧,類似這樣的P圖請求,一直都沒有斷過。
這不是簡單的修圖,而是一群技術遊俠在用最笨的方法宣告:有些記憶,AI永遠學不會它的溫度。正像吧友感歎的那樣:被懷念著的人,永遠不會真正死去。
犀利吐槽、人間清醒的老哥們,同樣有柔軟、熱心的一面。面對真正需要説明的陌生人,他們想來不吝釋放自己的善意。
有老哥曾經打過這樣的比方:
如果你发帖说自己在桥洞下饥寒交迫,快要餓死了,有的平臺會笑你不努力,有些平台無人在意,只有貼吧老哥會讓你說個位址,然後真給你點份外賣送過去。
此前“密碼吧”有一位用戶發帖求助,稱自己向心儀女生告白後,對方給出了一段五層加密的摩斯密碼,要求破譯後才能答應約會。
女生僅提示“最終答案是英語”,且加密過程涉及“人類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
在2000多樓的熱烈討論中,吧友們接力破解了五層加密,展現了驚人的協作能力:
第一層是摩斯密碼轉數位,這一層很好破譯,通過摩斯電碼表,可以將符號轉換為數位串:419441814163419262237427。
將這些數位分組,映射到手機鍵盤上,可以得到一連串字母組合:GZGTGOGXNCS3712。根據“QWE=ABC”的鍵盤佈局,將字母二次轉換,得到一串新的字:OTOEOIOUYVL2712,這是第三層加密。。
第四層加密通過柵欄重組的方式破解,得又一串字母:OOTUOYEVOLI3712。
第五層加密,將字串倒序排列,得到最終答案:
I LOVE YOU TOO。
從摩斯密碼推到數位,再從數位推到手機鍵盤和電腦鍵盤,經過重新排序排列和倒換,最終得到了“I LOVE YOU TOO”。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活,而是一場智慧的接力賽。
在老哥們群策群力的協作下,打開的不僅是一組五層加密的密碼,也是一段浪漫故事:樓主成功赴約,並在220樓感謝網友——所謂“密碼”,其實是一場雙向奔赴的考驗。
1837年美國人薩繆爾·摩爾斯發明摩斯密碼的時候,一定想不到,這些由點和線構成的神秘符號,會成為大洋彼岸一場愛情故事的註腳。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密碼都有解,溝通明文和謎底之間的橋樑,是智慧、勇氣、互助。
這些老哥們的存在,很好地回答了一個問題:貼吧為什麼還沒涼?
當其他平臺為流量廝殺時,許許多多像PS吧、密碼吧一樣的貼吧裡,仍保留著早期互聯網的“遊樂場精神”——在這裡,內容輸出為點讚、不為變現,只為那一刻的成就感。
與那些精緻的濾鏡式社區相比,百度貼吧顯得粗糙、直白,往往以一種近乎赤裸的方式展現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這裡,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實的生活記錄和感悟。
去年7月,一位失眠的貼吧老哥,在30歲生日的當天,在百度孫笑川吧發佈了一篇帖子:《今天是我的30歲生日捏》,回顧了自己作為普通人的一生。
帖子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發帖人從童年到30歲的人生經歷,包括童年時父母離婚、與好友的友誼、高考、大學生活、與青梅竹馬的錯過、與父親的和解、面對親人離世的衝擊、事業的失敗……
帖子內容真實質樸,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深深打動人心。
發帖人看起來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故事代表了無數普通人在生活中努力奮鬥、經歷挫折又不斷前行的身影。
童年的歡笑、少年的迷茫、成年的掙扎,彷彿是每個人的縮影。
有人把老哥叫做“貼吧余華”,而這篇帖子,也吸引了無數網友前來蓋樓,成了去年貼吧的神貼。
在樓主的帖子下,無數老哥開始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滴、自己人生的困惑。
滑鼠滾輪翻動之間,展開的是無數普通人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究竟由什麼構成?是那些輝煌的成就,還是那些平凡的瞬間?是那些痛苦的回憶,還是那些溫暖的時刻?
或許都是。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它有多完美,而在於它有多真實。
在貼吧,每年都會誕生很多類似的“神貼”,它們像數字時代的茶館說書場,讓千萬匿名用戶通過一個帖子完成精神共振:“哥們兒,我看見你了。”
這些保存在伺服器中的文字,不是冰冷的位元組,而是一代人的生存檔案,封存著中國網民的集體記憶和情感回聲。
很多老哥對貼吧又愛又恨,卻始終離不開,原因就在這裡。
正如一位吧友的留言:“我們罵世界,是因為還想愛它;我們自嘲,是因為還相信值得被愛。”
創造出貼吧獨特文化的,是無數的貼吧老哥。而這種文化的土壤,則是貼吧的與眾不同的運營模式:
新帖不會自動推送給使用者,而是按時間順序排列在吧內,除非有人回復(“頂貼”),否則很快沉沒;
熱門內容不是由演算法決定,而是靠使用者“蓋樓”(不斷回復)推上首頁,形成“神帖”;
用戶根據不同的需求、興趣進入對應貼吧,確保討論高度垂直;
……
這種模式讓貼吧形成了“需求導向”的社區文化——使用者不是被動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讓貼吧形成了獨特的治理模式:規則由社區共識決定,而非平台統一管控。
艾斯吧的“卧薪嘗膽”事件,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成立於2004年的艾斯吧,最初由多個“艾斯”的粉絲共同維護:《奧特曼》中的艾斯奧特曼、《海賊王》中的火拳艾斯、《推理之絆》的艾斯·拉塞佛德、《最終幻想零式》的艾斯……
起初,大家聲量相近,彼此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直到2010年,《海賊王》的爆火導致火拳艾斯粉絲大量湧入,逐漸擠壓其他角色的討論空間。前吧主“艾斯-Log”作為海賊王粉絲,雖未主動打壓其他群體,但因管理鬆散,最終讓艾斯吧實質上淪為火拳艾斯的專屬社區,頭像、背景圖均被替換為火拳艾斯相關內容。
一位艾斯奧特曼鐵粉“金丹—元嬰”,就此開始了他的復讎計劃。
他偽裝成火拳艾斯粉絲,長期在艾斯吧發帖互動,積累好感,蟄伏了整整5年。
終於,前任吧主因疏於管理被系統撤銷職位,貼吧進入無主狀態。
2020年,艾斯吧舉行了新的吧主競選,在一片混亂中,金丹—元嬰通過唯一有效的一票(自己投給自己),當選新吧主。
隨後,金丹—元嬰終於卸下偽裝,一舉刪除所有火拳艾斯相關帖子,更換頭像為艾斯奧特曼,實現了艾斯吧的“光復”。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百度貼吧還有很多。
在演算法統治的年代,貼吧依然保存著“前現代”互聯網產品的寶貴氣質:是人,而不是演算法構建起了這個社區。
在貼吧裡,吧規不是由產品經理在會議室里拍板決定的,而是通過無數次的罵戰、舉報、吧主更迭逐漸沉澱下來。比如方便麵吧嚴禁“科技與狠活”等網路熱詞,孫笑川吧的"三不碰原則"(不碰扶貧帖、不嘲病患帖、不玩烈士梗),這些規則沒有寫在任何官方文檔裡,卻能成為用戶的共識。
貼吧就像互聯網的縣城,環境嘈雜、街道雜亂,可街角修鞋匠會順手幫你補包,樓下早餐店記得你不吃香菜。當其他平臺忙著給人貼標籤時,這裡還有人願意坐下來,用表情包和黑話聊點真心話。
貼吧的存在證明,有些東西永遠無法自動生成。我們懷念的社區,一定是有血肉的:真實世界的人,在這裡以最笨拙也最誠懇的方式相遇。
2025年,我們為什麼依然需要貼吧?或許答案藏在每一個“邊罵邊愛”的老哥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