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上了新聞,這幾年,高學歷從事與學歷“不相稱”的工作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當保姆,一個街道公務員職務,一堆名校碩士爭搶,大家見怪不怪。
記得看過一段話,對北大大一新生說的:你這一輩子最高光的時刻,可能就是考上北大。
為什麼那麼多手握名校文憑的人,反而活成了“高學歷窮人”?
一、學歷貶值
記得當時我畢業時,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300多萬,去年這個數位是1179萬。
有個設計師朋友,同濟建築系畢業,進了上海某設計院,每天畫圖到淩晨,月薪不足1萬,問他為什麼不轉行,他說:學了八年建築,轉行不就白費了?
這種心態正應行為經濟學裡的“損失厭惡”——人對失去的恐懼遠大於得到的快樂。
就像,你為什麼不跟那個渣男分手?
如果分了,以前的付出不是白費了?
從小被灌輸“考高分=成功”的人,進了社會還在用答題思維活著。就像某些行業,明明市場飽和了,還有人拚命往裡擠,因為“老師說過這是朝陽產業”。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早就警告過:摧毀一個企業最快的方式,就是繼續做曾經成功的事。可多少人把這句話用來自毀人生?
二、能力斷層:會考試≠會生存
之前看過一視頻,互聯網大廠HR吐槽:面了個清華碩士,讓他設計個用戶增長方案,交上來全是教科書理論。問他如果預算砍半怎麼辦,直接懵了。
這暴露了教育的致命傷——我們培養了一群“紙上將軍”,卻忘了真實戰場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
很多高學歷者沉浸在“學霸光環”里,卻看不見市場需求早已翻天覆地。
有句話叫,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不是學歷不行,是太多人把學歷當終點,忘了“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相結合,才是本事”,忘記了“實踐出真知”,忘記了“持續進化才是生存之道”。
三、系統困局:當努力撞上鐵飯碗思維
我們這代人,絕大部分都被父母這麼教育: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之前看過一個脫口秀,姑娘在臺上說,我們山東人對女孩子的要求就兩條:一、考上公務員;二、找個公務員。
霍華德·馬克斯說過:最大的風險是看上去沒有風險。
這幾年“考公考編”大軍像潮水,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真的喜歡和擅長嗎?
還是其實是被生存推著走。
分享我身邊朋友的例子,一個畢業後進國企,五年沒漲過薪,卻死活不敢跳槽,因為“體制內穩定”。
另一朋友小菁同樣畢業進了國企,後來覺得自己不適合,辭職了,開始自由職業,現在一年的收入頂過去兩三年,還實現了時間和地域自由。用小菁的話,在公司時我只是一顆螺絲釘,單幹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台發動機。
當然,這裡不是鼓勵大家去創業,而是問問自己的內心,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你做什麼事能進入心流狀態,什麼事,別人做起來很累,但你卻很輕鬆?
四、破局之道:把自己活成一家公司
1. 撕掉學歷標籤
無論高還是低,別讓文憑限制了你的思維與行動。它是敲門磚,而非你人生天花板。
真正的成長,是不斷突破舒適區,去實踐、去試錯、去積累經驗。與其被學歷光環束縛,不如專注於技能拓展和認知提升。多參與專案,多領域學習,持續輸出價值。
成長是終身修行,文憑只是起點,而非終點。
2. 打造多維競爭力
小菁當時在國企上班時,就是白天上班,晚上研究如何拍視頻、寫文案,各個平臺運營機制是什麼?她現在的保險自媒體積累了3萬多精準粉絲。
3. 敢賺“不體面”的錢
放下身子,才能看見金子。
杭州有個女生,專門從事寵物喪葬服務,從遺體美容、告別儀式、火化埋葬、樹葬、製作標本、骨灰寄存、寵物墓地等一條龍服務,現在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王健林有句話: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不過,光有膽子還不夠。你還要不斷打磨自己,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准市場需求(你能幫別人解決什麼痛點),設計盈利模式(怎麼賺錢)。
五、重新定義成功
淩晨的寫字樓里,一群碩士博士在加班做PPT。武漢某工作室里,31歲的小夥靠寫書法幫父母還清2000萬巨債。某座山上,有個初中輟學生正在直播如何在山上種菜、生活。這幾個畫面撕裂般共存。
神經科學家發現,當人主動選擇挑戰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比被動接受任務多3倍。這種愉悅感,才是對抗平庸的終極武器。
下次再聽到北大學生賣豬肉的新聞,別急著嘲諷。或許那個賣豬肉的人,正在攢錢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有一天,他成了“豬肉大王”。
看到某親戚孩子沒考上大學,也不必唏噓,或許有一天,他也能靠著自己的技能過上舒適、體面地生活,就像那個31歲的武漢小夥。
學歷是張門票,但不是終身飯票;
穩定是種幻覺,變化才是常態;
真正的鐵飯碗,是你隨時能端新飯碗的能力。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