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濟南招聘會上的“學歷貶值”現場,我重新撿起了兒子的興趣班
更新于:2025-04-10 14:06:22

01

 

春招季來臨,又到了大學生求職的關鍵時刻。

 

博主@山財大王冰冰是一位研究生,她參加了一場在濟南舉辦的招聘會。

 

招聘會現場擠滿了前來求職的學生,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

 

不少本科生滿懷期待,雙手將簡歷遞給面試官,得到的卻是一句冰冷的回復:本科這裡沒有機會。

  

本科生求職艱難,碩士生也是如此。

 

省實驗中學招老師、口腔醫院社科招人,都要求必須是博士後。

 

一家街道辦事處招聘名額只有8個,實際投遞簡歷已經超過了800個。

  

還有一家企業招聘新聞專業的學生,招聘名額有限,但圍滿了前來投簡歷的學生。

 

有個女碩士自嘲說,很多人不信碩士會參加招聘會,其實碩士不僅參加招聘會,而且還不挑,什麼工作都可以幹。

  

招聘會現場,面向碩士的工作崗位,薪資也只有4000-6000元,不少還是單休。

 

轉了一大圈下來,博主精心準備的簡歷只投出去2份,室友也只投出去3份。

 

一場招聘會,徹底撕開了學歷貶值的真相。

 

南大教授朱虹說:文憑的貶值已經勢不可當,考上大學就能改變人生的時代也早已經過去。

面對學歷貶值,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充滿了焦慮,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想起前段時間爆火的兩個人,一個是王興興,另一個是導演餃子。

 

王興興從小動手能力極強,喜歡研究機器,父母並沒有強迫他放棄這一愛好。

 

王興興大學繼續研究自己喜歡的機器狗,獲得了二等獎,拿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導演餃子從小喜歡畫畫,父母也不阻止,後來電影《哪吒》拿下了國產票房第一的成績。

 

為什麼要講王興興和餃子的故事?

 

我就是想告訴各位父母,時代變了,未來孩子的謀生出路也會變得不一樣。

 

以前我們只有苦讀書這一條路,可現在很多孩子把興趣變成了職業。

 

卷學歷已經沒有意義,卷來卷去註定一場空,不如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光發熱。

 

李玫瑾教授也說:讓孩子認識自身特長,以獨特性立於世,而不是使勁超過誰。

 

就拿我來說,妻子之前給兒子報了程式設計班,他自己也很感興趣。

 

起初我還有點猶豫,可現在我很支持這個決定,既然孩子喜歡,我沒有不支援的理由,或許未來也會為他的職業提供一種可能。

 

這也是我給各位父母的建議,不要抹殺孩子的興趣,那可能是他未來的出路。

 

別把時間都放在刷題上,聰明的父母已經開始做兩手準備了。

 

02

 

再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個堂妹,從小成績差強人意,中考勉強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考上本科幾乎無望。

 

堂妹特別喜歡畫畫,做題只有三分鐘熱度,但畫起畫來好幾個小時都不嫌累。

 

以前,大伯覺得她畫畫耽誤學習,百般阻撓。

 

後來班主任知道她對美術感興趣時,鼓勵她挖掘自己的潛能,走特長生這條路。

 

大伯也同意了這個決定。

 

經過三年系統的訓練后,堂妹文化課順利過線,考上了一所不錯的藝術院校。

 

如今她在一所公立小學當美術老師,日子平淡,卻也幸福。

 

如果當初堂妹沒有走美術生這條路線,堅持死磕成績,今天的她未必有這樣一份體面的工作。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曾說:

 

“中國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孩子們興趣的培養。但對孩子來說,興趣才是決定其終身事業的關鍵。”

 

兒時堅持下來的愛好,很有可能在孩子長大后,成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他們得以爭取到更多的機遇和選擇,有機會登上更大、更遠的舞臺。

 

新京報報導過00后少年劉屹靖的故事。

 

劉屹靖從小就對氣象學有濃厚的興趣,上幼稚園吃晚飯的時候就喜歡看天氣預報。

 

上小學後,同齡的孩子都在看動畫片,但他更愛看自然和地理類的紀錄片。

 

父母也很支援他的愛好,經常給他買一些關於氣象的書。

 

高中的時候,他就被南昌市氣象台邀請去參加活動,跟專家一起討論未來天氣該如何預報、它的極端性有多強。

 

為了支援他的愛好,母親特意給他買了一台相機,讓他拍攝風暴。後來,他拍攝到了一張超級單體雷暴作品,登上SCI期刊的封面。

 

他也因此被邀請到北大等高校院所做學術報告和講座。

 

畢業後,劉屹靖成了一位專業的風暴攝影師,還參與到了一些重大的科學研究專案中。

 

在學歷貶值的大環境下,我們沒必要非讓孩子在學習這條路上死磕,多看看孩子更擅長什麼,喜歡什麼,試著讓孩子往前走一走。

 

例如,從小培養孩子對程式設計的興趣,讓他們在人工智慧時代掌握一項前沿技能;

 

或是支援孩子學習一門樂器,這些都有可能在未來為孩子打開一扇職業大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

 

發掘孩子的潛能,培養他們的特長,或許能讓他們在其他領域大放異彩。

 

03

 

一位班主任曾苦口婆心地對家長們說:

 

“我們不能一味用考試成績和排名去衡量一個學生,這很可能成為一個學生求學路上的負擔。

 

有個道理始終不會變:我們都是靠著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生存,求得社會認同的。”

 

把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成為特長,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未來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就會成為大概率事件。

 

大河報報導過中專生楊賀淇的故事。

 

楊賀淇學習成績並不理想,但這孩子動手能力極強,而且喜歡研究各種機械。

 

初中畢業后,在父母的支援下,楊賀淇到河南新鄉上了一所大專院校。

 

他從不為自己是一名大專生而自卑,別的學生還在為操作機器煩惱時,楊賀淇已經能用銑床做出超級精密的零件。

 

從他手中出來的零件誤差只有頭髮絲的1/20,就連很多老師都做不到。

 

在舉辦的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數控銑專案中,楊賀淇一鳴驚人,憑藉高超的技術獲得了冠軍。

  

奪冠后,很多企業都想趁他沒有畢業前,搶佔先機,提前簽約。

 

距離畢業還有一年,楊賀淇就成了各大企業爭相搶聘的香餑餑,一些高精尖的研究所也要招聘他。

 

這些企業給出的待遇一點也不低,甚至有企業開出了35萬年薪,外加穩定的編製,福利待遇遠遠超過了不少名校畢業生。

 

與其讓孩子陷入無止境的教育內卷與競爭,擠破腦袋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

 

不如尊重每個孩子的天賦,因材施教,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

 

為人父母,請不要埋沒孩子的天賦、阻礙他們的夢想、剪斷他們本可以騰飛的翅膀。

 

想讓孩子未來可期,就從接納並支持他們的愛好開始。

 

04

 

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

 

1977年,爺爺考上中專,轟動了全縣;1992年,爸爸考上大專,班主任親自送錄取通知書;2020年,我考上本科,只是全家吃了一頓火鍋。

 

為什麼會有如此天差地別的反應,就是因為考上學后帶來的反饋不同。

 

爺爺畢業後,通過努力把一家人帶到了城裡;爸爸畢業後,給一家人買了新房子;而我畢業后,還要向家裡伸手要生活費。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家長朋友問:今後,是不是學歷不重要了?

 

我想說的是,學歷貶值不等於學歷無用。

 

對於那些考入雙一流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在求職過程中依然擁有眾多選擇。

 

然而,絕大多數孩子最終只能進入普通院校就讀,如果在學歷之外還擁有其他特長,他們的人生將會多出一條出路。

 

即便最後孩子沒有選擇這條路,他也多了一樣愛好,又有什麼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