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熱播劇《北上》火了。
劇中,運河邊的孩子們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的童年沒有現在孩子手中的iPad、遊戲機,甚至經常挨打挨駡。
但他們的笑容依舊燦爛,內心依然純淨,散發著生命的活力。
反觀現在,很多孩子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可他們卻總是悶悶不樂,對很多事都沒有興趣。
這不禁令人深思: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駡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
圖源:視覺中國(下同)
01
痛快地玩耍,糟糕情緒得到疏解
劇中,花街四人組謝望和、夏鳳華、邵星池、周海闊幹過不少調皮搗蛋的事。
每到夏天,運河上就有裝滿西瓜的商船路過。
以夏鳳華、謝望和為首的“偷瓜隊”便分工協作,跳上船偷西瓜。
之後跳水潛逃,在運河中玩耍,享受清甜解渴的西瓜。
他們還在運河裡撈河蚌,把河蚌強賣給周叔叔,以此換取一些零花錢。
為此,他們沒少挨父母的責駡,有的甚至因此挨揍。
他們也會心情低落,但沒過多久又生龍活虎起來。
幾個小夥伴們一起在院子里、運河邊瘋跑,日子過得雞飛狗跳。
玩著玩著,糟糕的情緒得到了疏解,煩惱也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美國心理學家彼得·格雷指出:
“玩耍是兒童應對壓力、創傷和逆境的自然方式。”
在玩耍中,孩子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焦慮,從而保持心理健康。
過去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匱乏,但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玩耍。
跳皮筋、捉迷藏、打彈珠、跳房子……
這些遊戲不僅讓他們鍛煉了身體,他們在奔跑、跳躍、追逐中,也釋放了天性。
可現在的孩子呢?
要麼被關在家裡寫作業,要麼被送去各種興趣班、補習班。
即使有時間玩耍,也只能玩一些電子遊戲。
這些遊戲雖然有趣,卻無法讓孩子真正放鬆。
相反,長時間盯著螢幕,還會讓孩子感到疲憊和煩躁。
久而久之,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疏解,心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所以,看到孩子痛快玩耍時,先不要著急上火,更不要急三火四地把孩子摁在書桌前面學習。
給孩子一些玩耍的時間,這樣他們才能更愉悅、身心健康地成長。
真摯的友誼,慰藉心靈創傷
馬思藝10歲時被媽媽帶給奶奶撫養,她因此來到了花街。
換了生活環境,加上對媽媽的想念,初來乍到的她過得很不開心。
幸好有幾位好夥伴,他們熱情地接納了她。
夏鳳華拉著馬思藝挨家挨戶串門,讓馬思藝感受到花街的人情味和溫暖;
小夥伴一起送她新書包,照顧到了她的尊嚴;
馬思藝因長得漂亮經常被同學捉弄,謝望和、夏鳳華便帶隊胖揍那個同學,保護馬思藝不受欺負。
有了他們的説明,馬思藝以最快的速度適應了花街的生活,臉上逐漸露出了笑容,學習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
“花街五人組”共同面對困難、分享快樂與悲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信任。
這種友情無疑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溫暖。
過去的孩子有很多玩伴,他們一起上學、一起放學,週末還會相約一起玩耍。
這不僅能讓他們感到快樂,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也有了可以傾訴的物件。
如今的孩子,玩伴很少。
一次閒聊,表姐說,週末她兒子陽陽想找同班同學玩一會兒。
她打電話幫兒子約人,可是連打了三個電話,對方都說孩子沒空。
一個要忙著趕作業,一個要補習作文,還有一個要學街舞。
無奈,陽陽只能和寵物狗玩了。
其實,朋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裘蒂斯·哈里斯認為:
“同伴群體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同伴群體中,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衝突,如何應對壓力。
同時,他們還可以從朋友那裡獲得支援和安慰,從而增強心理韌性。
所以,孩子有幾個知心的朋友,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父母不必擔心孩子和朋友玩耍而耽誤學習,心情舒暢了,學習往往事半功倍。
父母的關愛與智慧,為孩子築起堅實的心理防線
劇中有好幾位媽媽,我最喜歡夏鳳華的媽媽李燕。
雖然李燕沒少因為女兒不用心學習、成績糟糕而責駡女兒。
但她對女兒的關愛無處不在。
她不反對女兒追星,給了女兒極大的自由和包容;
當女兒追趕潮流,想買一條有破洞的牛仔褲時,她嘴上說著家裡錢不多不給買,卻親手為女兒製作了一條,滿足了女兒的心願;
更重要的是,當夏奶奶帶回一個男孩,要給夏家延續香火時,她堅決反對。
她尊重女兒的意願,無法接受女兒受委屈。
在她的呵護和關愛下,夏鳳華快樂長大,總是熱情洋溢,臉上永遠掛著笑容,如同小太陽。
即使夏鳳華後來生病了,她也能積極面對,沒有頹廢。
劇中還有一位爸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睿的爸爸可以說是“智慧型”父母的典範,他對兒子陳睿的教育方式堪稱“理想型”。
他既不像傳統家長那樣高高在上,用權威去壓制兒子的想法,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與兒子平等交流,尊重他的想法。
在備戰高考的關鍵時期,他發現兒子陳睿有早戀的小苗頭,沒有像妻子那樣用“堵”的方式阻止兒子。
而是用自己過去的經歷,通過現身說法教育兒子,讓兒子懂得:
“如果想給對方幸福,就一定要想盡辦法地讓自己變得出類拔萃。”
陳睿聽了爸爸的話,收起了小心思,全力以赴備戰高考。
無論是夏鳳華媽媽,還是陳睿爸爸,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沒有小題大做,更沒有緊張焦慮。
其實,父母的焦慮是孩子心理問題的最大來源。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
“父母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導致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和自我懷疑。”
當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成績、前途時,孩子就會感到壓力山大。
他們害怕讓父母失望,於是拚命學習,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陷入抑鬱和內耗,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寬鬆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間,遠離心理疾病。
過去的孩子經常挨打挨駡,但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玩耍,有合得來的夥伴可以傾訴,有寬鬆的環境可以成長。
這些因素,讓他們能夠及時疏解負面情緒,增強心理韌性,從而遠離心理問題。
現在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優越,線下生活卻不夠充實,玩伴也很少。
這些缺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壓力,且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可能引發心理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思:
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時間玩耍?
是否支援孩子交友?
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關愛和自由?
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援時,他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輕鬆快樂的成長環境,願每個父母都能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來源: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