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樂子,幾乎是以天數為單位更新。
最近,年輕人又愛上了一個二愣子式的“輕功”——八步趕蟬。
本人親自試了一下:速度很快,學起來面子丟的更快。
可能那些江湖大俠都想不到,有一天能掀起“全民輕功”的熱潮。
公園的太極方陣里混進了詭異身影,大爺的“白鶴亮翅”還沒擺完,年輕的打工人就以“詭異”的步法一閃而過。
外賣小哥也不騎電驢,蹦蹦跳跳的就走了,手裡提著的奶茶甚至沒晃出波紋。
因為他們都練成了“八步趕蟬”大法。
所謂八步趕蟬,字面意思就是八步之內就可以追上飛行的蟬蟲。
練起來說簡單也不簡單。
微微下蹲,穩住身體重心,然後三步並兩步的開始往前小跑。
左右腿交替快速跑,配合手臂擺動。
有人說,學會這個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彷彿第二天就能當上外賣之王和滴滴皇帝。
要我說,學不學的會是另外一回事,丟臉卻是實打實的。
因為這練起來真的很抽象。
這些動作很像“被電擊過的青蛙”,還有網友自嘲是“公仔自走式交通事故”。
這種短距爆發+靈活變向的步法,喚起了年輕人對武俠和輕功的喜愛。
腳上那雙帆布鞋不知不覺就磨穿底,手機相冊裡無數張模糊到像靈異照片的“練習實錄”。
一邊對著教程逐步分析步法和跑資,一邊在摔了第十八次后喃喃自語:“金庸誤我!”
影視劇中也有很多輕功。
而且名字都特別好聽,比如什麼踏雪無痕、梯無縱、燕子三抄水……
段譽憑著淩波微步穿梭萬仙陣,閃避鳩摩智殺招。
每次都像踩了隱形蹦床,落地時還要配合頭髮三百六十度慢速飄散。
小龍女的輕功更是實用主義集大成者,練成之後還能站在繩子上睡覺。
白衣永遠不沾灰,長髮永遠不亂飄,在終南山絕壁間蕩秋千般飛來飛去。
《雪山飛狐》胡斐在雪上飛奔,腳印淺到像貓走過。
《笑傲江湖》令狐沖雪地追逐,鏡頭一切,雪面平整如初。
這讓我不禁想問:這些反物理的飄逸感,到底幾分真幾分假?
八步趕蟬是不是真實的輕功?影視劇中呈現的也是真實輕功嗎?
八步趕蟬是傳統武術中的一種步法、身法。
有人認為,八步趕蟬最早可能源於傳統武術中的輕功訓練方法,在明清時期的地方拳種(如螳螂拳、八卦掌等)中或有雛形。
也有人認為和古代軍事戰術中的“八步追襲”有關。
它其實不是什麼玄乎的東西,而是一種結合滑步、爆發力和核心控制的快速移動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讓你跑得更快、更省力。
輕功並非完全虛構,它大多又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實戰”輕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輕功是真實存在的,屬於人體極限技巧。
強調速度、彈跳、平衡,是真實存在的技巧,同屬傳統武術中的“身法功夫”,類似現代跑酷+體能訓練的綜合體。
這類型的“輕功”在歷史中有不少案例的記載。
明代軍事著作《武備志》記載的“逾高術”,實際上就是藉助工具(飛爪、繩梯)的攀爬技術。
清代少林寺保留的“飛簷走壁法”,本質是利用建築結構的特殊跑酷技巧。
也有現存的傳統訓練體系。
比如訓練腿部力量的梅花樁、綁沙袋跑跳;訓練平衡的窄牆行走、獨木樁等等。
另外一類則是傳說輕功。
輕功常見於武俠小說,在描寫的時候,往往伴隨著作者的藝術誇張。
學習輕功者,大多需要依賴“內力”和“真氣”等虛構設定,是某個門派或幫派子弟。
踏雪無痕、禦風飛行、水上漂等等,在現實中都無法單純的靠人去實現。
有關輕功的文學想像,也大致經歷了唐宋、明清和現代三個階段的文學演變。
唐宋時期的《聶隱娘》中就有“夜行如風”的表述;到了明清,《水滸傳》“神行太保”日行八百里。
傳說輕功的本質,是文人墨客的奇幻想像。
就像西方的哈利波特騎著掃帚飛來飛去一樣。
畢竟日行千里可能需要代謝的能量≈60公斤葡萄糖。
中國人對武術武功的喜愛,彷彿就是刻在DNA裡的。
但也有不少傳統武術,陷入了炒作、打假的爭議中。
前幾天,甲亢哥來中國的時候,突發奇想要去學少林功夫,但是被忽悠去了某個“武術學校”。
當場崩潰流淚,最後還是文旅局出手給他找來了真師傅。
前幾年,自詡武術大師的馬保國也曾被“全網封殺”。
被業餘拳手30秒KO三次,發明瞭“我收力了”派武學。讓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的破空聲響徹B站鬼畜區。
當時有多少外國人真的以為這就是傳統武術……
然後呢,他本人是怎麼說的?
江湖騙子、影視特技和殭屍套路,讓不少人看不到正統、傳統的武術。
一些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武術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傳承問題,甚至到了“人亡藝絕”的地步。
實際上,中國的武術文化博大精深。
早在先秦時期,我們就有尚武精神。
孔子六藝中的“射”、“禦”都屬於武術技藝;漢代“劍術”成為貴族必修課。
傳統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禮制。
《吳越春秋》記載越國女劍客的武學觀:“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
“其爭也君子”的競技精神才是核心。
傳統切磋講究“手留三分”,與西方搏擊的KO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
古代的戰場刀法演化成苗刀術,古代捕快的擒拿技巧現在還在教。
時代變了,但武術智慧沒有變。
或許,在21世紀,真正的大師,可能在健身房的核心訓練里,在遊戲角色的動作庫里。
也有可能在看武打電影時喊著“這打的啥啊”的紅毛少年里。
來源:印客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