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容易偶遇李現的人,是北京公園裡打鳥的大爺?
近日,李現在個人社交帳號曬出了自己去北京玉淵潭打鳥的視頻,不少網友表示震驚:“不是,你是說這一堆大爺里有李現?”評論區還有網友調侃他“興趣愛好跟我大舅一模一樣”。
這不是李現第一次打鳥了。在視頻中李現碎碎念“我這次帶卡了,哼”,因為他3月份就去過玉淵潭,結果忘記帶SD卡,“第一句話還沒開口,就收拾收拾回家咯”。
3月22日,李現就去過|圖源:小紅書@李現 截圖
這一次終於打鳥成功的李現,不僅被生態環境部點讚,還被多個文旅部門喊話來打鳥。
圖源:微博@大理文旅發佈廳 @生態環境部 @遼寧文旅
有網友調侃,果然大家都倍速發展到了愛打鳥觀鳥的年紀。
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是打鳥?
什麼是打鳥?
“打鳥”可不是真的用槍打鳥,而是攝影圈行話,主要指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因為拍攝對應的英文單詞是shoot,而這個詞除了攝影,還有“打”的意思。再加上打鳥時所用的攝影設備鏡頭都特別長,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的過程,需精準對焦和耐心等待,這與打靶類似,打鳥活動因此得名。
網友在一波超長攝影設備中發現李現|圖源:小紅書@Cheese少女呀(已授權)
為什麼打鳥裝備都像“大炮”?這主要是受焦距影響。
上海攝影業行業協會在《乾貨分享 | 焦距與焦段》一文中介紹,焦距越小,視角越大,拍攝的畫面內容多且離攝影設備近;焦距越,視角越小,拍攝的畫面內容就越少,離攝影設備更遠。較長的鏡頭能夠形成長焦距,因此很多遠距離攝影都會選用長鏡頭。
像李現打鳥用的設備,拼裝前看起來僅有一個保溫杯大小,拼著拼著就變成了“大炮”鏡頭。
圖源:微博@李現 視頻截圖
鳥類通常膽小機敏、警覺性高,用長焦鏡頭拍攝鳥類,能夠在較遠處就拍攝到“目標物件”,並且長焦鏡頭的視角窄,具有良好的空間壓縮感和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可以更好地聚焦鳥的主體,拍到羽毛、眼神等更多的細節。
對於不熟悉攝影攝像裝備的朋友而言,想要一眼判斷打鳥者手裡設備的價值,只要牢記“越”字口訣即可:鏡頭越長,價格越貴,錢包越要大出血。
不過,對於i人來說,拿著長槍短炮打鳥,還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礙。畢竟設備太過顯眼的話,很很難說不會被路過的e人圍觀或搭話,尤其是在自帶鬆弛感的大爺面前,李現也只能“社恐式融入”。
好在社恐只是暫時的,在見到漂亮的鳥兒,不約而同發出一聲“哟”後,社恐感立即煙消雲散。
打鳥前VS打鳥后|圖源:微博@李現 視頻截圖
當然,鳥類觀測行為的專業術語不止打鳥一個,還有觀鳥,即通過望遠鏡觀測鳥類行為,為了觀鳥、打鳥,扛著全套裝備,跟著鳥的遷徙而到處跑叫作“推鳥”,等等。
在我國,觀鳥、打鳥群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壯大。
據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一眾組織於2024年7月發佈的《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3》,截至2023年底,中國內地的觀鳥愛好者人群數量持續高速增長,已達34萬人。
其中,像李現一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在小紅書,“鳥門”成了2023年搜索中“春節最熱的門”,“觀鳥”詞條流覽量達4億次。
圖源:小紅書截圖
2024年,SEE基金會和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了“全民觀鳥節”活動,在阿拉善、青島、北京等11個城市舉辦城市觀鳥大賽,吸引了超1800位觀鳥愛好者實地參與,從官方發佈的活動照片來看,其中不少都是年輕人、兒童等年輕面孔。
2024年4月,中國綠色時報《候鳥飛在“兩山”間——觀鳥經濟觀察》一文也表示,目前,中國大陸觀鳥愛好者年齡分佈基本呈正態分佈,以中青年為主體。
觀鳥、打鳥,也上了年輕人戶外活動的榜單。
繞著公園走一圈,聆聽鳥的叫聲,駐足尋找,舉起望遠鏡或攝像機觀看,走走停停尋找最佳觀測角度,一天下來步數輕鬆上萬,這是“公園20分鐘效應”和健康慢走的雙結合。
由於鳥兒經常在樹梢或高空,觀鳥者需要經常抬頭,這對都市白領的“痛點”——脊椎病的預防方面卓有成效。
加之許多生活在城市的鳥兒不僅個頭小,而且棲居的位置十分隱蔽,需要一雙“火眼金睛”才能在樹梢、蘆葦中發現它們,對於長時間盯著電子螢幕的打工人來說,這可是緩解視覺疲勞的“天然眼保健操”。
觀鳥時的手持裝備也對鍛煉效果有加成。
對於像李現一樣的打鳥愛好者而言,拎著接近7斤重的拍攝設備,還要堅持在抓拍時手不抖,這健身效果不亞於舉啞鈴。
圖源:微博@李現 視頻截圖
更何況,確實已有理論和實驗證明,觀鳥行為有益心理健康。
從理論層面看,觀鳥行為能夠觸發人們的“心流”狀態,給人帶來積極的心理影響。
1990年,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在他的著作《幸福的秘密(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系統闡述了“心流”(Flow)的概念。他指出,當人們專注於某件明確目標和及時反饋的活動時,就很容易進入一種全神貫注、忘我投入、感覺時間飛逝、感到愉悅和滿足的狀態。
當人們受好奇心驅動觀測鳥類時,無論是使用望遠鏡、攝像機還是手機,都會將目光和精力集中在鳥兒身上,加上受身邊其他觀鳥者的帶動,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態,完全沉浸在識別鳥類品種、觀察鳥類行為活動中。
在這種心流狀態下,人們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米哈伊認為,心流狀態會讓人們感到極大的滿足,是提升個人幸福感的關鍵。
相關研究也有,2024年5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尼爾斯·彼得森學者發表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中的實驗證明瞭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的五項幸福感指數(WHO-5)來評估參與者的主觀幸福感,並通過普遍使用的STOP-D問捲測量心理困擾水準。
通過對比實驗發現,參與觀鳥活動、散步等自然活動能顯著地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WHO-5指數提升),並降低心理困擾水準。其中,參與觀鳥活動的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提升和心理困擾水準降低程度,比參與散步活動的大學生更顯著。
控制組、散步組及觀鳥組大學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困擾水平指數變化|圖源:書目[3]
觀鳥、打鳥活動不僅有益身心,“成本低”也是其一大優勢。
鳥類不僅生活在大自然中,也生活在城市裡。無論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還是小縣城,都有鳥群:北京北歸的野生雁鴨、深圳出現過的扁嘴海雀,在城市生活圈中即可觀測,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即可親近大自然。
實際上,觀鳥很容易入門,甚至對裝備都沒有什麼要求,只需要出門觀看即可。打鳥對裝備的要求也不複雜。儘管有玉淵潭公園大爺手裡像望遠鏡一樣的長槍短炮,但也有打鳥愛好者偏愛用手機拍攝,拎起手機就出發,拍出來的照片一點不差。
圖源:小紅書@採蘑菇的小男孩(已授權)
正如首屆中國野生生物影像年賽獲獎者、《中國國家地理》《美國國家地理》供稿人徐可意在接受中國環境報採訪時所說:“沒有高級的裝備,我們依然可以去北京的城市公園裡面,去記錄這些飛羽們遷徙的過程,或者是它們的一些形態……只要有對自然的熱愛,有一份好奇心,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拍鳥人,或者是一個觀鳥愛好者。”
所以,下次見到公園裡帶著“長槍短炮”的大爺們,別怕,勇敢地融入他們,或許你也能和他們一同,為一隻粉粉的小鳥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