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古代貴女,真能“挑”老公嗎?
更新于:2025-03-26 12:30:55

最近,陳都靈和辛雲來主演的古裝劇《貴女》,改名為《雁回時》空降開播,一天上了好幾個熱搜。

 

全員惡人的設定,王豔、溫崢嶸等老戲骨的演技,精緻的服化道……都成了被熱議的焦點。

 

但小印更好奇的是:劇裡頻繁提到的“貴女”,放在古代到底指的是哪些女性,她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01

古代真實的貴女,什麼樣?

《雁回時》,原名《貴女》,改編自千山茶客的小說《重生之貴女難求》。

陳都靈飾演的莊寒雁,本該是京城的高門貴女,卻因出生那天祖父暴斃而被視為不祥的“赤腳鬼”,送往澹州鄉下,由父親的同窗撫養,受盡苦楚。

十幾年後,莊寒雁回到京城,要為自己洗刷汙名,還要成為當年身為“京城第一貴女”、如今卻家道中落、雙腿殘疾的母親的依靠……

劇裡頻繁提到的“貴女”,在真實的歷史中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貴女的身份,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

先秦貴女標準只有一個:純正的貴族血脈。

她們往往被視為父權體系中土地、權力的交換媒介。

媵妾婚制下,諸侯娶妻需同姓陪嫁,連同侄娣共九人,形成政治聯姻集團。

漢代累世公卿的門閥雛形,至魏晉演變為“上品無寒門”的九品中正制,到唐朝依然看重出身,“五姓七望”締造了真正的貴族圈層。

這個時期的貴女如同行走的族徽,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取士不問家世的科舉制,打破了門閥壟斷,貴女標準開始鬆動。

明代誥命夫人制度更賦予貴女新身份:商人之女可通過捐官獲封,科舉進士之母得享朝廷俸祿。

蘇州才女沈宜修的《鸝吹集》、桐城方氏的詩社,標誌著貴女從“閨閣賢良”向“文化參與者”的轉型。

明清商宦合流也催生了新的貴女群體。

鹽商之女嫁入書香門第,翰林之妹聯姻晉商望族。

誥命夫人制度讓平民女性也能因夫、因數得封。

明確了貴女的標準,再來看看真實的貴女生活都是什麼樣的。

 

02

貴女能“挑”老公嗎?

在貴女擇婿的大事上,先秦講究血緣純正,婚姻大多有政治同盟的意味,魏晉看重門閥等級,婚書需附“譜牒圖”。

科舉制的發展,使宋代流行“榜下捉婿”,看重的是新科進士的功名和未來仕途的發展。

古代貴女多為正妻,但“正妻”身份絕非單純的“花瓶”,而是家族權力網路的核心樞紐。

她們承擔著管理宗族內務、維繫聯姻網路、培養繼承人的重任。

正妻擁有法定的管家權。《唐律疏議》規定正妻可主持家族祭祀、支配嫁妝田產。

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負責榮國府內大小事務,從月錢發放到大觀園內工程發包都在她的管理範圍內。

宋代司馬光在《家範》中記載,士大夫家族的正妻需“曉賬務、明禮法、訓子嗣”。

明清時期,晉商大院的女主人需掌握“四柱清冊”的會計制度。

然而,正妻的地位與生育能力緊密綁定。

《禮記・內則》規定“無子七出”,明代《大明律》雖限制隨意休妻,但貴族家庭仍通過納妾稀釋正妻權力。

歷朝歷代的貴女,也都有自己專屬的身份符號。 

 

漢代貴女以玉器為社交媒介。

有學者認為,她們會使用玉制“名片”,即名片,刻家族爵位,於宴會之上明示身份。

死後更以玉衣殮葬,以玉片數量與金絲規格界定等級。

香料是唐代貴女的嗅覺名片。

西域龍涎香、蘇合香經海上絲綢之路專供宮廷,據傳楊貴妃姐妹“日費沉香數車”,以鬱金香料薰染的“鬱金裙”香氣彌月不散,貴族宴會也盛行“鬥香”。

宋代貴女獨享“茶道特權”。

《宋會要輯稿》載,士族女性方能飲用龍鳳團茶,茶中調入龍腦香,壓模龍鳳紋,點茶時以茶筅擊拂出“茶百戲”,茶湯圖案如山水墨畫。

茶道成為貴族文化的儀式化表達。

不過,雖然身份尊貴,但貴女們的生活卻不算清閒。

因為她們本質上都是為父權制度服務的棋子,要遵守嚴格的規矩。

 

03

社會是怎麼“調教”貴女的?

在嚴格的禮教規範下,貴女個個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女四書》中的《女論語》明確要求女性“早起”,請安、服侍長輩、準備家務。

清朝妃子的日常生活也被嚴格規定為清晨請安、白天觀景、等待皇帝召見等固定環節,她們的時間完全圍繞皇帝的意志運轉。

明代貴女們的社交主打一個“節氣限定”,貴族女性僅清明、中秋可出府遊園,由此催生出“一日赴五席”的頂級應酬。

貴女的外貌也需要符合標準。

漢代貴族女性需符合“額如覆肝,頜似含貝”等標準,否則難入貴族婚配圈。

清代偏愛“長臉細眉”,旗人選秀要求“面如鵝卵,眉細如線”。

在穿搭方面,古代貴女主打'貴而不顯'。

比如明代貴女裝扮遵循“三顯三隱”原則:顯工藝隱材質、顯內涵隱財富、顯傳承隱張揚。

 

江西益宣王墓出土的金鑲玉葫蘆耳環,葫蘆高度僅1.8釐米,藤蔓上嵌著五顆芝麻大的珍珠。

 

銀鈕金蝶戀花鈕扣,直徑1.5釐米的花心處鑲嵌0.5毫米的貓眼石,通過活動機關設計,花瓣可隨步履輕微顫動。

 

在儀態上,自然也有嚴格規範。

《漢書》載“禮,婦人謂嫁曰歸,步不過閾”,將女性活動半徑與步履幅度綁定,裙擺的方寸之間。

明代《女范捷錄》規定,貴女需“行不露足,笑不啟齒”的儀態。

纏足則是貴女最殘酷的階級標識。

宋代遵循“三寸標準”,裹足布長十尺,通過“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訣塑型。

比起如今影視劇中的爽文大女主,古代貴女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嚴苛的生存博弈,她們身上的每個細節都在強化階級秩序,是控制女性生存空間的隱形枷鎖。

玉衣金縷終成土,茶香裙裾皆作塵。

如果她們有選擇,或許就像探春所說:“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

誰還在縣城買房?
誰還在縣城買房?
2025-03-26 0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