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說“腸癌”這一詞,但提到它時,很多人依然不以為然。
畢竟,腸癌是個“隱形殺手”,不像感冒那樣會突然發作,癥狀並不明顯,早期甚至無法察覺,等到你察覺到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我們總以為,腸癌離我們很遠,至少自己還沒發現任何不適,為什麼要擔心呢?
作為一名有過多年經驗的醫生,我曾見過許多患者,他們年紀輕輕,體力健康,看上去並無大礙,可是經過一系列檢查,竟然發現已經悄悄得了腸癌。
更令我震驚的是,很多患者的腸癌發展並非由突發性的變化引起,而是由於多年來的一些飲食“惡習”積累的結果。
記得有一次,我接診了一個中年女性患者,她平時沒有什麼特別的病史,也沒有家族性癌症史,看起來身體健康,但偶爾會感覺腹部不適。
她的食慾也不錯,甚至比大部分人都好。很多時候,她會在一頓飯裡吃下大量的食物,尤其是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比如大量的水果和全麥食品,給人一種非常健康的印象。
但是,通過進一步的檢查,發現她的腸道已經開始出現不小的問題,甚至可以看出早期的癌變跡象。
令人吃驚的是,醫生發現她的飲食中有一個長期的隱患——大量攝入的植物性食物,其實並沒有真正發揮出保護腸道的作用。
你可能會感到困惑,這樣一個看似非常健康的飲食習慣,怎麼會成為腸癌的隱患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雖然水果、蔬菜和全麥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
但當這些食物被攝入過量時,它們在腸道中的消化和發酵過程,可能會導致腸道內微生物的失衡,過量的某些植物性纖維還可能刺激腸道,增加腸道負擔,長時間下去,甚至會促進癌細胞的滋生。
很多人都誤以為吃這些食物能“排毒”,卻忽略了它們對腸道的壓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成為了癌細胞的“溫床”。這些隱患往往是在我們自覺健康的飲食習慣下,逐漸積累而成。
別把“補充益生菌”當作萬能鑰匙
有一段時間,益生菌被推崇為腸道健康的“救星”,很多人認為只要喝點益生菌,腸道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益生菌並非是萬能的。
曾經有一位年長的患者,是一個退休教師,平時就非常注重保健,總喜歡泡一些益生菌的飲品來養腸道。
初時,她的腸胃確實感覺好了不少,可是,經過長時間的攝入益生菌后,她發現自己的胃腸不適癥狀卻沒有緩解,反而開始出現了腹瀉和便秘交替的情況。
經過詳細檢查,我發現,她長期過量攝入益生菌,並且忽視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要是一直這樣下去,腸道的免疫系統可能就會變弱,腸子的屏障也容易受損,那些不好的東西就更容易侵入,腸癌的風險也就跟著上去了。
长期大量服用益生菌,而忽視日常飲食中多樣化的營養和均衡,反而容易讓腸道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壞。
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單純依賴某一種“補充品”來保持腸道健康,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不吃高纖維食物也許更利於腸道健康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是,某些高纖維食物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長期大量食用。
尤其是那些腸道功能較弱,或者本身就有腸道不適的人群,過量攝入高纖維食物,反而會加重腸道負擔,導致腸胃不適。
舉個例子,我曾接診過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她每天都食用大量的堅果、全麥食品和各種粗糧,認為這樣能夠保持腸道的健康,避免便秘問題。
然而,她的腸道卻出現了不小的困擾,甚至有時腹痛難忍,經常性地腹脹,排便時很痛苦。
進一步的檢查顯示,她的腸道菌群嚴重失衡,而這種失衡正是由過量攝入高纖維食物所導致的。
雖然多吃纖維對腸道好,能説明排便,但每個人的消化能力不一樣,對纖維的吸收也各有差異。
對於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本身腸道功能就較弱的人,過量的纖維可能引發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甚至干擾腸道內的有益菌群,反而增加患癌的風險。
因此,我們在飲食中要合理安排高纖維食物的攝入量,尤其對於腸胃比較敏感的人,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適合自己的膳食結構。
吃得過飽是腸癌的“隱形殺手”
很多人都知道“少吃多餐”的健康飲食原則,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習慣暴飲暴食,特別是在公休日或者聚餐時,習慣性地吃得過飽。
曾經有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身形略顯臃腫,每餐總是吃到撐為止,經常過飽進食,不僅會讓胃腸道超負荷運作,還可能加速腸道內毒素的積累。
腸道在處理一大堆食物的時候,會有些不好的東西產生,這些物質可能會刺激腸子的內壁,要是老這樣,腸子的黏膜就容易受傷,時間長了,得腸癌的風險可能就會增加。
因此,吃得過飽不僅僅是在影響我們的胃部消化,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整個腸道的健康,給腸癌留下了可乘之機。
我們常說腸癌是“補”出來的,這裡的“補”並非是單純的補充營養,而是指那些看似無害,實則危害極大的飲食習慣。
腸癌並非不可戰勝,早期的預防與細節的關注,往往能夠讓你遠離這場“隱形殺手”。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注意改善飲食習慣,不讓腸癌有可乘之機。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