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3614字
閱讀時間:12分鐘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中國人就像流水線上的零件,什麼時候做什麼都已經被安排好了,容不得一點差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讀書時焦慮績點和實習,怕畢業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等到工作了又忙著適應職場等待升遷跳槽機會,還要面臨年齡危機,35歲是個大檻。
30歲之前焦慮30之後的事情,40歲之前焦慮40歲之後的事情。從大學開始,年齡焦慮就很嚴重,光應屆畢業生這一條就逼得人不得不往前。如果還要考研考公考編二戰三戰,就意味著落後同齡人一大截,錯過了應屆生身份,找工作就是地域級難度。
步入職場後每天被公司推著走,和職場上的各種破人破事撕逼,公司只需一點微薄的薪水就能買走自己的時間和健康,人人都成了格子間里被榨乾的工具人。
網友說,特別羨慕國外的gap year,這是從歐美流傳過來的一個詞,翻譯成“間隔年”。可以理解為步入社會之前的旅行,是了解這個社會的一種方式。
儘管近幾年很流行,但大眾的觀點普遍傾向這是在浪費時間。間隔年究竟是找尋自我還是娛樂至死的逃避?嘗試過間隔年的人都在過一種怎樣的生活,這真的能拯救焦慮的現代人嗎?
01
為什麼國內沒有真正
的“間隔年”文化?
我們社會只有學生和打工人兩種身份,中間的過渡期約等於沒有,這導致很多畢業生擇業時十分痛苦迷茫,不知道應該做什麼工作。對於一些消息閉塞的大學生來說更甚,畢業一兩年後就後悔選錯工作的大有人在。
也有人被迫gap,考研二戰脫產考公考編的畢業生已經失去了應屆生身份,看著以前的同學入學的入學、工作的工作,說不焦慮是假的。備考期間不但沒有經濟來源要被爸媽嫌棄,出去找工作還會被就業市場挑三撿四。
我姐姐一個朋友,今年過完年打算復工時,悲催地發現自己公司倒閉了。
近幾年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她跳出原來的行業後疫情突然來了,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本想跳槽的她發現找的工作竟一個不如一個,最後只能冒著玷污簡歷的風險找了個小公司過渡。
其實年前公司就有各種傳言了,都在說公司即將倒閉,大家最好找好退路啥的,沒想到真被說中了。出去租房生活成本太高,一時又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我姐姐的這位朋友被迫待業在家了。
儘管沒花父母的錢,但她在家還是不太自在,每天都被催著找工作。不僅父母不理解,鄰居也有隱約看笑話的嫌疑,每次串門都要問上一句“啊呀,還沒出去工作呢?”
這時,我姐姐的這位朋友都會極其敷衍地反擊“對啊,在家養胎呢。”
你看,中國人想過間隔年真沒那麼容易。
就算你自己想得通豁得出去,但七大姑八大姨的嘴可真堵不住。你今天待業在家過完年多呆了兩天,明天就能傳出未婚先孕在家待產的謠言,所以還不如自己有瓜先吃,從源頭掐斷謠言。
就業市場也不輕易容忍簡歷上的空缺,這段空缺就像案底,HR會對你這一年的經歷刨根問底:
“看你簡歷從去年年底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工作是嗎?請問是什麼原因呢?”
然而,更多人無法gap的原因是無法心安理得的休息,因為社會不允許家裡沒礦的普通人停下,你的gap很可能就是別人的機會。機會是有限的,社會要挑選轉得更快更連貫的陀螺。
所以很多人再焦慮再抑鬱都不會輕易辭職換工作,我知道我一個月三千塊的工資遠遠匹配不上我付出的時間付出的勞動,但我換了又能去幹嘛呢?如果一不開心就裸辭,甚至學習別人去過間隔年旅居,又哪來的經濟支撐呢?
對於一部分女性來說,更是不敢隨便離開職場開啟gap year,且不說現在的大環境下根本預測不清未來的形勢,離職的風險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僧多粥少,一個蘿蔔一個坑。作為女性,未婚未育如果再卡上年齡問題,這一走,可能就真回不來了。
就像如果非要討論人生的意義、工作的意義,這不是看完幾個知乎高讚回答就能解決想通的事情,這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角度,討論起來複雜且空泛。
同樣的,面對人生困境和職業瓶頸,開啟gap year只是最近幾年才被眾人捧上聖壇的仙藥,它讓深陷泥濘沼澤的普通人窺見了一點點天光,但很少有樣本可以借鑒,如果真去追隨,這條路會將我們帶往何處?走上去了又將面臨什麼?
因此,大部分普通人對gap year更多持有憧憬但不敢隨便實踐的心態。
有一條評論很好地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我對傳統的人生軌跡感到無聊,但又是其忠實的實踐者。當我覺得可疑而停下時,又會因怕重回到這種軌跡時落後他人太多而開始焦慮。生活就這樣在無明確意義與不得已中進行著。”
我們都知道人不該不思考不作為不反抗只甘願跟隨社會的洪流向前,但誰又知道放棄既定軌跡不是從一種不確定性跳到了另一種不確定性呢?前者尚且還有世俗肯定的光環和價值,後者到最後可能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說的,人所有的煩惱來自人際交往,但誰也無法找到只有自己一人存在的宇宙。
02
嘗試gap year真的會快樂嗎?
小宇畢業后參加秋招獲得了一個不錯的offer,但工作三個月後發現崗位和自己預期十分不符,經常出差、工作單休壓力大、公司偏僻很封閉,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太喜歡這個方向。
最後身心俱疲的小宇決定辭掉工作休息一陣,重新思考方向。他去了西藏支教窮遊了很多地方,一年後重歸職場,但情況比他想像的艱難。
投遞出去上百份簡歷,回復的只有將近十家。就算進了面試,基本每個HR也都表示對簡歷上的這段空缺很介意,面試過後就再也沒有消息。
最終,小宇退而求其次入職了一家公司,這也是為數不多不太在意他gap經歷的人。工資不高,工作內容沒啥亮點,但小宇現在需要這一份工作來過渡。
對於gap year過的人,在面試官眼裡都是不穩定、奮鬥精神不足、沒有良好職業規劃的形象。所以遇到工作斷層一年及以上的求職者,面試官都會有所顧慮。
那麼gap回來的人應該如何找工作呢?
首先很多人要面對的是面試過程被被刨根問底,面對HR的質疑,不要怯場,可以大方回答只是由於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
“家人生病了,我回去照顧了一段時間,現在已經恢復好了,所以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以前的公司業務調整,所以我乾脆休息調整了一段時間,但沒有擺爛躺平更不是無所事事,這段時間我對工作進行了一次詳細又徹底的復盤,無論是心態上還是技能上都有很大的進步。講座和線下學習交流會參加了不少,專業技能一點沒有落下,希望之後能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這段時間是在考研/考公/考編/考證,雖然沒有成功上岸,但通過這些時間的學習,我的知識基礎更牢固了,且知識技能都與公司招聘要求很相符,相信這段時間的沉澱能讓我很好的適應融入。”
即使是gap,也建議不要完全放棄對未來要從事的行業進行積累。可以在gap期間做做有關實習、考證、多關注行業相關信息,這樣才能保證不與社會脫軌,也在未來找工作時更有優勢,打消用人單位的顧慮。
獵聘一份調查提到:在接受調研的企業領導和HR中,69.5%的領導表示更看重求職者的能力,但最多也只能接受6到12個月的空窗期。
所以,如果你有開啟間隔年的打算,建議將時間控制得越短越好。
03
什麼情況下是建議
開啟gap year的?
對於一些家境殷實的人來說,gap year是出國留學、申請國外學校的間隙、隨心出發的旅遊、財務自由的躺平。顯然,這對大部分人都沒有借鑒意義。
所以,如果你的間隔年計劃也只是各地旅遊,我想意義也不太大。相反,換一個與成長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地方體驗,感受不同人事物對自我三觀和認知的衝擊,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放寬視野打開格局,看到人生另一種可能。
如果你也有體驗新生活的想法,但不敢贸然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更不知道如何為回來之後的人生做打算,我想可以借鑒一下下面這位網友的思考。
豆瓣小組《THE GAP YEAR間隔年》,有位剛結束自己七個月gap的成員。
他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就對自己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建立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不需要以間隔年作為跳板來找尋自我,只要對既定路徑進行一個充分的探索。
經過大學時期對各類學科的接觸,他最終決定追求理學的殿堂。但後來他發現,無論是本科選擇的航空航太還是現在選擇考研的天體物理,以及以為自己可能合適的理論物理,其實存在巨大資訊差,因此他給自己的間隔年制定了大致規劃,用來走通已有的地圖路線。
他的經歷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思考角度,誰說gap year就是脫離原軌道呢?也有可能是休息休息然後以更好的狀態回歸。
間隔年之後還是要回歸原來的生活,這也決定了間隔年的性質不是逃避。為了不陷入環境和周圍同齡人給的焦慮,開啟間隔年之前應該做好明確的計劃,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事情、想要收穫什麼......
每當有一種新的文化興起,總是會引起大眾狂熱的追捧和並不那麼務實的實踐。如今我們的間隔年也更像舶來品,無論是已經實踐過的還是躍躍欲試的,都多多少少往兩個極端偏離。
在更追求精神世界的今天,自由和意義的價值都被抬得很高,而世俗被貶低。但如果不能正確看待間隔年,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是否需要、何時能夠開啟,那盲目地追求它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世俗化呢?
評論說出你間隔年的故事,如果還沒試過,你想如何開啟你的間隔年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