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淄博日報
本報訊(記者楊秋雲)4月8日,記者從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院獲悉,膠濟鐵路淄博段專題調查取得重要成果,共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9處,為我市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據介紹,為系統梳理膠濟鐵路沿線文化遺產資源,構建淄博“鐵路文化走廊”,3月14日至4月2日,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膠濟鐵路淄博段展開為期20天的專題調查。此次行動以“摸清家底、科學保護、活化利用”為目標,系統梳理鐵路沿線文化遺產資源,為構建“鐵路文化走廊”奠定堅實基礎。
調查團隊成員先後深入張店區、淄川區、周村區、臨淄區、博山區5個市轄區,採用“傳統勘察+科技賦能”的創新模式,對膠濟鐵路沿線展開地毯式排查。通過高精度測繪、無人機全景航拍等技術手段,構建數位化文物檔案庫;結合口述史採集、文獻比對等傳統方法,還原歷史面貌。本次行動共複核既有文物點12處,包括張店站調度樓、淄河鐵路橋等標誌性建築,並對其保存狀況進行分級評估。
本次調查涉及了工業文明、鐵路文化和外國建築等方面。新發現的19處不可移動文物,極大豐富了膠濟鐵路文化遺產體系。
“相較於我們傳統的窗戶,德式建築的窗戶更窄且更長。”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熊偉慶表示,在淄博經濟開發區新發現的老南定站有一些建築,它們原屬於鐵路運營配套系統的一部分,約建於二十世紀初。實地觀察發現,這些建築為磚石結構,窗戶窄長,窗臺為砂岩毛石,外牆裝飾類似粗糙的砂岩,凹凸不平,屋頂兩側設通風窗,是德式風格建築。
此外,新發現的張店機務段段長辦公室舊址與機車轉盤舊址組成的工業遺產集群,完整呈現了鐵路運營配套體系的技術演進;淄川大昆侖火車站德式建築群、洪山站日式站房等多元風格建築,進一步豐富了建築風格演變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山頭站青石涵洞舊址的新發現,為膠濟鐵路沿線不可移動文物增添了新的例證。這些發現不僅拓展了學術研究維度,更凸顯我市作為近現代工業文明交匯地的獨特地位。
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調查團隊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進一步梳理膠濟鐵路淄博段沿線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深入發掘遺產價值,讓鐵軌上的歷史“活”起來,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