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遺址:刻在黑曜岩上的東北亞人類演進史(下)
更新于:2025-04-07 06:52:19

本文轉自:華西都市報

考古人員對石核進行三維掃描。2021年4月21日攝

  考古人員在和龍大洞遺址進行年代和環境樣品採集。 2021年9月15日攝

  和龍大洞遺址出土的細石葉石核。

  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揭露的三期文化層如同三部連續歷史紀錄片,清晰展示了從距今5萬年-1.5萬年,大洞遺址石器工業從小石片向石葉-細石葉技術轉變的重要過程。

1出土器物見證古人類演化歷程

  從早期的簡單打制石器,到後期精巧的細石葉工具,技術演變體現了人類適應環境能力的提升,也成為東北亞古人類演化歷程的生動見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一個從石葉到細石葉技術完整體系的發展,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技術衍化,還有早期現代人群的遷徙、適應、交流、融合,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和龍大洞遺址,考古學家還收穫了一些“驚喜”。

  在第三文化層發掘一件赤鐵礦原料的雕刻品,距今1.7萬年左右,表面泛金屬光澤,呈片狀,周身有數道刻劃痕跡,整體神似某種動物形象,可能是長白山地區最早的藝術表達之一,對於我們理解古代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象徵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考古發掘還 在 距 今 2.8 萬年-2.4萬年的地層中發現人工活動面以及1處人工石圈。人工石圈由9塊自然礫石構成,向心分佈,整體呈長橢圓形,成為探究古人類居所演化的新線索。

2建構考古尺規解讀東北亞史前史

  經過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學者依託和龍大洞遺址首次構建了長白山地區距今五萬年以來清晰且連續的文化序列,見證了石器技術從石核石片技術向細石葉技術的轉變,新發現的動物化石也在該地區十分罕見,為該區域其他遺址與相關材料建立了對比研究的參照尺規。

  專家認為,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同一時段同一地域火山噴發形成的黑曜岩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學特徵,而不同的火山噴發岩漿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特徵,因此可以將黑曜岩地球化學特徵視作一種石器“DNA”。

  學者們通過對這種石器“DNA”的分析,追溯其原料來源發現,環日本海存在著一個廣泛的黑曜岩原料流通網路,大洞遺址的黑曜岩原料,絕大部分來自長白山,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關,揭示了東北亞史前人群的流動與文化互動。

  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廷表示,和龍大洞遺址黑曜岩網路與工具風格的跨區域相似性,印證了末次冰期古人類在東北亞地區的廣泛流動與遷徙。例如遺址內最早期的石核石片石器,與我國北方地區石器傳統保持了高度一致性,而後續出現的石葉、細石葉技術,又廣泛影響了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廣大地區。

  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表明,在技術變革和人群交替的時代背景下,活動在和龍大洞遺址的人群具有更好的適應性遺傳變異特徵,掌握著簡約而又高效的剝片技術和石器加工技術,在長白山獨特的文化生態單元中進行著流動性較強的狩獵採集生活。

  徐廷認為,隨著長白山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連接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舊石器文化傳播走廊將逐步構建起來,這對於探索長白山地區古人類生存適應方式、技術擴散和人群遷徙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和龍大洞遺址已完成27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徐廷說,“未來,隨著進一步考古發掘,我相信大洞遺址還將不斷刷新我們對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亞古代人群生產生活方式的認識。”

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