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圖證史,尋找真實、有趣的敦煌(講述·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
更新于:2025-04-07 06:27:16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潛心29年研究敦煌學,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澀田——

以圖證史,尋找真實、有趣的敦煌(講述·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

本報記者  張丹華

  沙武田在敦煌莫高窟內研究壁畫。

  “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專案組供圖

  人物小傳

  沙武田,1973年6月生,甘肅會寧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敦煌學、佛教石窟考古、絲綢之路藝術考古研究和教學,出版《敦煌畫稿研究》等學術專著8部,編著《藏經洞史話》等普及讀物4部,發表學術論文190余篇,主持或完成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專案20余項,擔任《河西走廊》《中國》等紀錄片學術顧問和學術統籌工作。

  走進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14工作室,從走廊里的學術展板,到室內擺放的裝飾畫、書籍、水杯,甚至書架上不起眼的小石頭,都散發著濃濃的“敦煌韻味”。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沙武田翻開畫冊,向記者介紹起敦煌壁畫里的一處處細節,“這些小點點就是古人畫的星星,旁邊有雲彩在飄動,人騎著鳳凰……”隨著語調的抑揚頓挫,一雙濃濃的彎眉不時起舞躍動。

  今年,是沙武田結緣敦煌的第二十九個年頭。29年來,沙武田在陝西西安與甘肅敦煌之間往復奔波,在敦煌學的賡續與弘揚中不斷前行……

  一點點補上空白

  “歷時8年,最終成果480余萬字,發表階段性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1部。專案成果計劃精選為《敦煌西夏石窟研究》15卷本,共計400余萬字,圖片3500餘幅,入選202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作為專案首席專家的沙武田,向記者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專案“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情況。

  專案研究的敦煌西夏洞窟共40余窟,分佈在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玉門昌馬石窟,保存有精美的西夏佛教藝術。“敦煌西夏石窟分期斷代疑問重重,歷史文獻寥寥無幾。”沙武田說,“我們就是要啃最難啃的硬骨頭。”

  冬季,凜冽的西北風阻擋了大部分遊客,卻正是研究團隊實地考察的最佳時節。拿著相機、紙筆、手電筒筒筒,沙武田帶著大家看洞窟。“窟頂井心這個浮塑團龍紋,是敦煌石窟宋、西夏時期洞窟中常見的裝飾圖案。”在莫高窟第3窟,大家邊看邊討論……

  沙武田帶領團隊,一點點織補著研究空白。團隊走遍了甘肅、新疆、寧夏、內蒙古、西藏等地的石窟,以西夏石窟研究為圓心,輻射藝術史、考古學等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學術觀點。比如,對敦煌晚期洞窟的分期斷代提出新看法,論證莫高窟第3、464、465窟等洞窟營建於西夏時代……

  “頭戴三羽冠的是朝鮮半島人形象,身著圓領或翻領小袖緊身袍衣的是粟特人形象……”沙武田邊看圖邊講解。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首次設立冷門絕學團隊專案,全國僅有20個項目入選,其中就包括“敦煌壁畫外來圖像文明屬性研究”專案,沙武田是該專案的校內負責人。

  “我們宣導‘以圖證史’,通過細緻、科學的研究,盡可能接近古人的思維,探尋真實、有趣的敦煌歷史。”沙武田說。

  在洞窟現場找靈感

  一束微光照進幽邃的洞窟,岩壁上的千佛重疊著人影。“第246窟,印象特別深刻。”這是沙武田第一次到敦煌時邂逅的第一個洞窟,“那時,即使最簡單的圖案,我也看不懂。”1996年,23歲的沙武田從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專業畢業,沿河西走廊一路從西安奔赴敦煌,來到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工作。

  沙武田看洞窟、認壁畫、翻文獻,爬過二三十米高的蜈蚣梯,有時在洞窟從清早待到日落,中午只啃幾口乾糧。“在敦煌待個三五年,就會覺得愛敦煌是很自然的事。”沙武田說。對他而言,離開敦煌是一件很難的事。2014年,在敦煌工作生活18年後,他來到西安。“在敦煌看敦煌,容易陷進去。敦煌很多東西的源頭在長安,從長安回望敦煌,再向全國、全世界延伸,才能找到更多研究視角。”來到陝師大的沙武田,為敦煌研究建立起新的觀察點。

  自1998年起,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每年組織本科生赴敦煌教學實習,沙武田來到陝師大後,積極聯繫實習點,為學生提供看到更多洞窟的機會。“只有到現場用心感受,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敦煌學不是一門書齋里的學問,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要看萬件文物。”沙武田說,他堅持每年帶學生和各類學者到洞窟內實地教學研討不少於2次,每次2周,每次看60到80個窟,在現場尋找學術選題的靈感,培養學生對敦煌的深厚感情。

  “好的想法就像火焰,需要在開放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去點燃。”多年來,沙武田牽頭創辦敦煌研究院蘭州分院“敦煌讀書班”,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絲綢之路研究集刊》,與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多種學術論壇……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沙武田向外探索交流的足跡從未停歇。

  讓更多人愛上敦煌

  藏經洞到底是什麼?藏經洞的真實歷史面貌怎麼樣?藏經洞有哪些秘密?……2004年,一部深入淺出的《藏經洞史話》讓沙武田解鎖了一種普及敦煌文化的新方式——編寫通俗類讀物,“一部好的通俗讀物要語言通俗,知識點充實,更要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圖文並茂,以圖說話。”如今,他已參與編寫了多部通俗讀物,精美的圖文編排牢牢鎖住“流量密碼”,其中《藏經洞史話》和《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幾乎年年重印,至今均已再版3次。

  “讓更多人走近敦煌、瞭解敦煌、喜愛敦煌,我們要不斷努力。”沙武田說。

  唐貞觀年間,長安畫工“李工”帶著自己的畫筆與粉本來到敦煌,同時帶來的還有色彩鮮亮、氣勢恢弘、人物明艷的畫風。這是莫高窟第220窟的故事,也是歷代無名畫工的故事,千年後被定格在紀錄片《河西走廊》中。“看完之後想去敦煌”“這是我見過最美的地方”,這是觀看豆瓣評分9.7的《河西走廊》時常常能刷到的彈幕。擔任該片學術總顧問的沙武田難掩驚喜和自豪,“我們團隊編纂了40余萬字資料,給攝製組提供了支援。”

  2019年3月,陝師大六藝樓,40余件數位化高保真原大的壁畫作品和1∶1搭建的莫高窟特窟西魏第285窟復原洞窟,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觀者。高保真復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一平方米要用260—300張照片拼合。“請大家抬頭看,除了大家熟悉的伏羲、女媧、飛天,還有開明瑞獸等。”講壁畫內容,講歷史背景,講絲綢之路,沙武田和團隊把展覽變成講堂,一場兩三個小時,持續一個月,接待超過3萬人。

  沙武田常說,自己是敦煌的“孩子”,“我會經常一個人在洞窟里待半天,把自己放空”。“敦煌研究會伴隨您一生嗎?”“必須得走下去,敦煌有深厚的底蘊,有講不完的故事,我會繼續一點點解讀好那些文化密碼。”沙武田說。

年華易老 技藝永存
年華易老 技藝永存
2025-03-26 00:23:48
圍爐煮茶(外一首)
圍爐煮茶(外一首)
2025-03-26 00:25:47
集郵的生命力
集郵的生命力
2025-03-26 00:41:59
白雲山上採茶忙
白雲山上採茶忙
2025-03-26 00:50:29
書頁里的時光
書頁里的時光
2025-03-26 00:53:31
封神“榜”的功能
封神“榜”的功能
2025-03-26 00:55:04
我的拿手好戲
我的拿手好戲
2025-03-26 0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