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造勢,人形機器人卻難掩“寒意 ”?
更新于:2025-04-08 16:32:44

2025年,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已不止一次破圈,先上春晚扭秧歌,後直播帶貨“5分鐘賣出128萬”。

正當宇樹科技火遍海內外,帶火了整個人形機器人賽道時,日前,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卻給人形機器人潑了一盆冷水,稱正在陸續退出人形機器人賽道公司,言辭之間,透露出對於人形機器人發展的謹慎態度。

近兩年,和宇樹科技一樣,一頭扎進人形機器人賽道的企業不是少數,一筆筆的天價融資額也印證了這個賽道的火熱。但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因為短期內看不到人形機器人的成熟應用場景和規模化變現空間而感到無奈。

這一熱一冷的兩極反差之下,有人開始疑惑,“人形機器人剛吹起來的泡沫,已經破了?”“冰火兩重天”的處境之下,這個充滿希望又充斥爭議的賽道,應該如何被看待?

一半火焰:因卡位未來而熾熱 |

今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16台人形機器人H1,在和舞蹈演員的跳舞中,展示了自動走位的鐳射SLAM定位技術和執行各種複雜動作的演算法能力。

這次亮相,讓大眾對人形機器人有了全新認知,隨後其創始人被領導人接見,也被視為是國家層面對於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重視的強烈信號,帶動了這個賽道投融資的升溫和大廠的加碼。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的融資一輪更比一輪高。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前三個月,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額已經超過60億元。

天眼查顯示,今年1月初,傅利葉新一輪E系列融資金額合計已經達到近8億元。原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聯合創辦的智元機器人最近完成B輪融資后,估值已經達到了150億元。

▲ 圖源 / 天眼查

人形機器人賽道的融資,案例數量多,單筆金額大,早期融資金額也能達到億元以上。而且,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大多擁有亮眼履歷,要麼曾是大廠高管,要麼有著名校技術背景。這在互聯網、消費創業的時代較為少見。

這背後,是技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以及各地政府對於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支援。時至今日,已經有北京、上海等10余個地方政府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規模從2億到上百億不等,重點引導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

創業公司層出不窮,國內互聯網大廠諸如騰訊、位元組、螞蟻,硬體科技大廠諸如華為、小米、榮耀、美的乃至追覓,以及車企如吉利、小鵬、比亞迪等都在佈局。

這些大廠切入人形機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涵蓋自研、投資、輸出技術、合作開發等各種形式。

在自研機器人的大廠中,美的上個月剛公開自家可以握手、打螺絲的人形機器人樣機;去年11月小鵬汽車曾發佈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小鵬 Iron”;小米在2022年發佈會上就曾展示過名為“鐵大”的人形機器人;追覓孵化的魔法原子,其產品最近也已經在AWE上亮相。

▲ 圖源 / 官網:從左到右為美的、小鵬、魔法原子旗下人形機器人

以投資的形式進入新興產業,是互聯網大廠的慣用打法。智元機器人的最新一輪融資,就是由騰訊領投,阿裡在過去一年裡,也投資了逐際動力、星動紀元等企業。

選擇輸出技術或者合作開發的大廠還是大多數。3月,華為依託在大模型技術和智慧解決方案方面的積累,和中國移動、樂聚機器人進行共研,合作發佈了全球首款搭載5G-A技術的人形機器人“誇父”;vivo最近公開的戰略是,成立機器人Lab,要做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

還有一些大廠,則是和人形機器人企業合作,在落地應用上進行突破。比如吉利,一方面和優必選合作,讓數十台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中執行分揀、運輸和組裝複雜零件等任務,另一方面還和智平方合作,圍繞半導體高端製造場景研發通用具身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

從創業公司到大廠,佈局人形機器人的目的,無論是進行技術儲備,還是挖掘新的商業模式,或是構建產業生態,但都離不開一個核心點,就是“卡位未來”,通過技術儲備搶佔下一代通用智慧入口,構建長期競爭壁壘。

一半海水:因落地斷層而寒冷 |

當行業參與者們在火熱地“卡位未來”時,對人形機器人這個賽道“看空”的人也不少。

前不久,朱嘯虎的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正陸續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我問這幾個CEO,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戶在哪裡?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幹這些活?”

持“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不明朗”這一觀點的,並不是朱嘯虎一個人,去年6月,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和真格基金管理合夥人戴雨森都曾給人形機器人潑冷水。

李開複認為,絕大多數應用場景並不需要人形機器人,創新工廠短期內不看好人形機器人前景,因此從未投資過相關初創公司;真格基金管理合夥人戴雨森也曾表示,通用人形機器人還太早,所以一家都沒有投。

就在前不久朱嘯虎發表觀點的同一階段,“知名機器人獨角獸閃崩”也衝上熱搜。熱搜的主角“達闥機器人”,2015年就已成立、曾獲軟銀、富士康等巨頭注資,累計融資超54億元,估值超過了200億元,但還是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從2024年就開始欠薪裁員。

▲ 圖源 / 微博

有知情人士稱,達闥機器人資金鏈斷裂的原因之一,是核心部件成本高昂。達闥機器人董事長黃曉慶的回應中也提到,公司目前遭遇了資金流動性挑戰。這某種程度上也確實驗證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變現難的現狀。

當前,大多數初創公司都還處於燒錢投研發的階段,儘管很多公司都已在摸索商業化,但等到落地也還需要時間。

不止是初創公司如此,“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商業化也並不樂觀。

2024年優必選營收13.05億元,四大業務板塊中,消費級機器人及其他硬體設備、教育智慧機器人及解決方案、物流智慧機器人及解決方案為主要營收來源,分別為4.77億元、3.64億元、3.22億元。人形機器人業務所隸屬的行業定製智慧機器人及解決方案這個板塊,營收增長最快,達126.1%,但是,據優必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優必選人形機器人收入只有約3500萬元,交付的人形機器人是10台。

▲ 圖源 / 優必選財報

同時,2024年優必選還處於大幅虧損階段,全年虧損11.6億元。人形機器人還未給優必選盈利帶來助力。

當然,行業也有商業化進展還算順利的企業,宇樹科技靠“垂直場景滲透+自研降本”,在3月宣佈已經連續五年盈利。

宇樹能夠盈利,離不開核心零部件自研、自建工廠生產以降低故障率、產品性價比高等因素。例如,宇樹科技雖然有定價超60萬的Unitree H1定位高端市場,但更有 G1標準版定價僅為9.9萬元,而在海外,G1同類產品價格普遍在50萬元左右。

過去一年裡,宇樹B端客戶覆蓋了高校、傳媒、能源、醫療、消防、教育等多個領域。宇樹也在嘗試將機器人應用於工業場景的分揀搬運工作,但相較於工業場景,宇樹機器人當前更受科研、實驗室場景的歡迎。

▲ 圖源 / 抖音

據統計,宇樹科技的高校客戶已經近30所。上個月,同濟大學和宇樹達成超800萬元的採購協定,要採購單價70萬元的宇樹H1-2通用人形機器人10台,以及上百萬元的雷射雷達等八項配件。

宇樹科技,是難能可貴的存在,但其改變不了的事實是:人形機器人行業尚處於早期,硬體上,行業同質化嚴重,甚至部分企業的關鍵零部件依賴同一上游供應商;智慧化軟體層面,機器人的抓取能力和動作靈活性受限,難以適應各種複雜任務場景。

軟硬體層面的局限性,使得人形機器人當前能夠發揮作用並帶來經濟效益的場景有限,很多需求場景下產品還未達到可用狀態,短期內較難找到成熟盈利點,距離真正的規模化應用還很遙遠。

人形機器人,需要長期主義的耐心 |

面對朱嘯虎的質疑,有不少投資人和創業者立馬給出了不一樣的看法:新興賽道的發展一定會有泡沫且需要泡沫,但不能忽視一個賽道3-5年能產生的變化,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會是社會最大的產業之一,也必將長出巨頭。

看到朱嘯虎的言論後,經緯創投張穎在朋友圈表示:“機器人領域蓬勃發展,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眾擎機器人創始人兼CEO趙同陽也發文回應表示,這個領域如同二十年前的互聯網,正處於從質疑走向成熟的關鍵躍遷期。近期的討論,可以說是行業成長的陣痛。

在趙同陽看來,人形機器人領域當前的總投入規模,尚不及一家頭部新能源汽車企業上市前的融資額。在這樣一個需要萬億級投入的賽道,討論“泡沫”未免為時過早。

要知道,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早期也並不被看好,但受到政策支援、大筆融資投研發、市場需求變化、產業鏈完善等多種因素影響,發展勢頭強勁,對西方佔主導的燃油車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

還有人揭開朱嘯虎“陸續退出”的“真相”是,此前金沙江創投在這個領域的出手,本來就不算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朱嘯虎“自己否認自己”,早已經不是第一次。

2024年,朱嘯虎還曾認為,中國的大模型公司沒戲,一個都沒有投。然而,DeepSeek爆火後,朱嘯虎的態度也發生了大反轉,對外宣稱“我肯定會投啊”。

或許,朱嘯虎只是不看好當下的人形機器人,但隨著行業發展,他可能還會再次躬身入局。

當下,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正在迎來拐點,一部分從業者將2025年視為“量產元年”。國金證券相關研報指出,量是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核心矛盾,中國供應鏈+海外發達國家需求/國內特種需求是兌現最快的方向,2027年將是人形機器人一般場景下大規模商業化元年。

2025年,特斯拉、優必選、智元機器人、魔法原子等多家廠商,都已經公佈量產計劃。

特斯拉今年1月上調 Optimus機器人量產預期,計劃年內產出1萬台;優必選預計2025年生產1000台左右人形機器人,包括500台左右工業人形機器人和500台左右仿人人形機器人;智元機器人在2025年計劃實現數千台的年產量;魔法原子今年將量產400台人形機器人投入工業及商業領域。

▲ 圖源 / 官方:優必選人形機器人進工廠

其中,優必選的工業機器人已經進入比亞迪、吉利、富士康等多家龍頭企業的生產體系展開實訓。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盈虧平衡不是現階段追求的最重要目標,更大的方向性是要讓人形機器人從‘天上飄著’的狀態變為真正落地。”

隨著各家量產目標的穩步推進,人形機器人的逐步落地,這個賽道商業化變現的進程還在加速。

每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都會經歷從萌芽到成熟的漫長過程,人形機器人作為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AI等多領域創新的結合,其發展註定是一場需要時間沉澱的馬拉松。當前市場的一些短期喧囂,無法掩蓋產業的長期價值。保持耐心,這個產業終將長出參天大樹。

圖片源於官方,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