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這件事,年輕人開始“卷”專業度了
更新于:2025-03-26 05:50:18

年輕人越來越懂酒了。

曾經,買酒是一件不需要多動腦筋的事情。

“夜店蹦迪肯定是伏特加、野格兌軟飲,蹦著蹦著酒就下肚了,根本也來不及嘗味兒,酒精上頭就行。正式點的商務宴請一定得備白酒,牛欄山、五糧液、茅臺,像《狂飆》裡說的,‘什麼檔次’的局配什麼價位的酒,都約定俗成了。”20歲開始喝酒的資深銷售楊楊這樣總結自己的喝酒經歷,“都是套路。”

根據場合選酒是套路,自己買酒喝就更隨意了。“紅酒就是拉菲,威士卡就是傑克丹尼。就是看大牌隨大流。”酒齡6年的大廠打工人Doris回憶自己剛開始買酒的時候,“這甚至已經是對酒有點了解之後的選擇了,我的紅酒初體驗就是超市促銷買的,兩瓶才49塊,還要什麼自行車?兌點雪碧喝都一樣。”

隨大流、促銷撿漏、場景標配,這曾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多數年輕人對酒的消費習慣。買酒更像是一種應景需求,而非個人化選擇,只求“能喝、夠熱鬧、不會出錯”。

然而,近年來,這樣的消費邏輯開始悄然改變——年輕人越來越懂酒了。

越來越多的“專業玩家”

“我們以前的消費者,買葡萄酒基本就認熱門款,比如赤霞珠、霞多麗。但現在,我們發現年輕消費者的興趣點變得越來越細分。”在天貓國際負責葡萄酒選品採購的楚淼告訴未來消費,消費者開始會研究不同產地的小眾品種,比如烏拉圭的丹娜(Tannat)、瑞士的櫻桃紅(Chasselas)等等。

天貓國際洋酒類目負責人前書也有同樣的觀察:“原來威士卡類目的消費大都集中在入門調和型,但現在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地、口味和桶型,他們懂單一麥芽,會格外關注蘇格蘭的艾雷島、高地和斯佩賽產區。”清酒也一樣,之前獺祭頂大半邊天,現在一些小眾的甘口的品牌逐漸受到歡迎,生原酒的搜索量也在持續上升。

年輕人不再是酒的門外漢,開始鑽研其中的門道了。以資深威士卡玩家木木為例,他從2014年開始接觸精釀啤酒,之後逐步深入:“在不太瞭解酒的時候,就是各種各樣都嘗試一下,剛開始是精釀啤酒,後來開始打卡各種雞尾酒,把品酒發展成了興趣愛好,慢慢又接觸威士卡,它的風味深度和豐富度吸引了我,確定了自己的偏好后,我開始去做更多的探索。”在興趣驅使下,木木參與了各種酒展會,不僅會撰寫專業酒評,還與業內人士保持著密切交流。這種從廣泛嘗試到深度探索的路徑,正是越來越多年輕酒類消費者的縮影。

支撐這條路徑形成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有消費心理的轉變。

首先,市場供給端更加豐富,為“專業酒類玩家”的誕生提供了條件。一方面,國內新興酒品牌的湧現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選擇。像江小白這樣的白酒新品類,還有各式精釀啤酒、小眾果酒和預調雞尾酒品牌等等這些年不斷湧現,為那些不喜歡傳統酒文化的年輕消費者提供了新選擇——不想喝白酒或啤酒,還有梅子酒、蘇打氣泡酒等等“解壓小酒”可以嘗試。

另一方面,渠道的變化也功不可沒。根據天貓國際發佈的《2025天貓國際跨境酒白皮書》數據,2024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5600億元,用戶人數相較2018年更是增長了兩倍有餘。

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讓過去難以買到的各國小眾酒款,如今點點手機就能下單,坐等送達到家。

楚淼告訴未來消費,天貓國際近年來一直在擴大供應鏈,引入了更多以往市場上難以看到的小眾酒款。根據白皮書數據,2024年天貓國際在售酒類產品數量同比增長了40%以上。

木木跟未來消費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天貓國際在酒水類目的SKU確實越來越多了,這其實挺反常識的。因為我也是電商人,我知道長尾一般不是很賺錢。所以這其實是蠻為愛好者著想的,一些可能庫存只有幾瓶的小眾酒我也可以直接買到,而不用自己到國外的二級市場或者獨立站下單,還要處理複雜的個人物品清關問題。”

豐富的新供給和便利的購買管道降低了消費者嘗試不同酒類的門檻,也培養了消費者對酒更細分多元的品味。

從需求端來看,年輕人的飲酒動機也在變化。很多消費者以前喝酒是基於社交需要,現在則更加重視酒本身——喝什麼酒、怎麼喝,體現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文化偏好。

正因如此,他們願意花時間研究酒的知識,不再滿足於人雲亦雲。相比風格穩定的大眾化國產酒,進口酒類型豐富、產地多元、風味千變萬化,這種多樣性恰好契合了年輕人追求差異化的個人需求。

小產區葡萄酒、單一麥芽威士卡、手工精釀啤酒乃至世界各地千差萬別的利口酒……這些過去小眾的進口酒,如今成了年輕消費者探索自我品味的切入口。

“以前買酒就是圖個方便快捷,但是現在在網上選酒反而會慢下來細細找,總能發現很多沒聽過但很有趣的品牌。”Doris這樣描述她向“專業玩家”進化的過程。

在對跨境消費偏好人群的調研中,消費者近一年消費購買增多的品類里,酒水類消費最受歡迎,足見專業玩家們正在用錢包為自己的愛好投票。

進口酒消費,體驗至上

當買酒不再只是單純的購物行為,而是一種個性表達,年輕人對酒的消費邏輯也隨之發生改變。挑選一瓶酒,不僅是對品牌的選擇,更是對風味、工藝和文化的探索。

社交平臺上的討論熱度正是這一趨勢的直觀體現。打開小紅書,帶“選酒”Tag的筆記超過102萬條。

有人詳細分析勃艮第某小產區黑皮諾與波爾多產區紅酒的風格差異;有人科普自然酒採用低干預發酵工藝,因而口感更奔放、酸度更高;還有威士卡愛好者分享道:“強推麥卡倫的單一麥芽威士卡,它用了PX雪麗桶陳釀,入口能嘗出焦糖和無花果的味道。”

這些曾經聽起來頗為小眾專業的討論,如今在年輕圈層中已經不算罕見。“懂酒”儼然成為社交中的一種新談資,或者說品味象徵。

過去我們對酒類的認知來源主要是廣告宣傳或賣酒人的只言片語,而現在社交媒體和內容平臺讓知識觸手可及。各路酒類KOL、測評達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選酒心得,從入門科普“紅、白葡萄酒怎麼選”,到進階討論“不同產區威士忌風味區別”應有盡有。連超市裡常見的入門款紅酒“黃尾袋鼠”,都有酒友写长文分析其口感特征和餐酒搭配。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的優化也進一步提升了選酒體驗。前書在採訪中提到:“我們的垂直自營店鋪天貓國際小酒館在持續和商家合作,去透出一些酒莊介紹、品牌介紹、釀酒師介紹等等,把酒水方面的前沿趨勢呈現給消費者們。我們在直播間也經常會進行海外溯源和品牌專場的活動,給消費者講述酒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搭配。”

此外,平台還進行了精細的品類細分和內容導購,消費者可以按照國家產地、葡萄品種、烈酒類型等篩選商品,還能看到專業品酒師的推薦榜單和詳細的風味描述,在評論區翻閱其他買家的品鑒心得,就彷彿一個線上“品酒會”。

得益於這些豐富的圈層內容,可以說,如今誰都可能快速武裝成“半個品酒師”。這大大縮短了消費者從種草到下單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居家自飲”的風潮。

據行業數據,近兩年傳統線下酒類消費放緩,2024年中國酒類進口總額同比下降了6.16%,但天貓國際等平台的進口酒銷量持續攀升,說明線上個人購酒量在逆勢增長。小酒館熱潮退卻導致酒水ToB市場縮水,和“悅己消費”興起,是這一現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比往日扎堆酒吧夜店,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家小酌,享受精心挑選的酒帶來的放鬆感和獨處的愜意。

“以前更年輕的時候,我們會經常在清吧間轉場玩,嘗不同酒館的特調雞尾酒,一晚上能花出去五六百塊錢,以為這就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後來更懂酒了,發現很多清吧的酒根本不算酒,用的基酒非常少,甚至喝到過就是一杯果汁上面拿噴壺用酒噴了一下表面。從那之後我們就更多地在家喝酒了。”這是自稱“酒蒙子”的北漂人咖啡和包子開始自飲生活的契機。

木木也表示:“我更喜歡在家喝酒,不僅能自己挑選好酒,還能和線上群裡的酒友分享品鑒心得。”這種雲社交的方式,既保持了舒適的社交距離,又創造了精神上的共振,正是這代年輕人理想的社交狀態。

有熟悉酒吧行業的人士透露,外面很多酒吧動輒賣98元、128元的雞尾酒,在家自調一杯同品質的,成本只要十分之一,甚至有的酒吧用酒可能不是原裝正品,喝完第二天容易頭疼。

木木就有朋友曾經買到過假酒,一瓶波摩18年的雙雪麗版單一麥芽威士卡。對此他表示很驚訝,因為他知道這款酒即使造假應該也賺不到多少錢。

但既然有人造假,說明這款酒至少是有足夠受眾的,不然造完假的賣不出去怎麼辦?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木木笑著回答:“威士卡在二級市場的流通性其實是非常好的,因為它有收藏價值,所以一般不擔心出手。我曾經在天貓國際上買到小眾款威士卡后,保存了兩年,酒升值了,我還賣掉賺錢了。所以我從線上買酒,首選肯定是有正品保證的管道。”

喝少點,喝好點

在家喝比酒吧更省錢是“自飲”興起的因素之一,但這並不代表消費者不願意為酒花錢了,而是希望花得明白,花得值得。

在採訪中,楚淼和木木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同一個理念:“喝少點,但是喝好點。”當酒精消費從社交需求向“悅己”傾斜,人們不再執著於“喝高”,而是要“喝高興”,要追求更高的風味體驗和品飲樂趣。

“桶強威士忌是相對小眾的一個細分品類,普遍單價在500元至3000元之間,相對價格較高,所以我們一開始是小批量去做的,但結果超出預期。一款拉弗格25年桶強版威士卡,我們進了200瓶,兩分鐘內就全部售罄。”前書介紹到,“高端清酒的銷售量也在增加,價格在2000元至5000元之間的清酒在天貓國際上的年增長率達到了100%。”

同樣表現超預期的,還有貴腐酒。“在低糖、零卡的健康飲食潮流下,我們本來以為甜酒市場會受限,結果卻發現貴腐酒等高端甜酒反而賣得很好。” 楚淼指出。這些都說明,消費者在選擇上是理性和多元的。

木木講了一個與此類似的情況:“我有時候在聚餐時會帶幾瓶酒,發現有些女生很喜歡喝煙熏威士卡,甚至可能她們是第一次接觸威士卡。這就和一些女生更愛‘小甜水’的刻板印象不符合。”

這不僅反映了消費偏好的個人化發展,也揭示了市場對傳統認知的突破。曾經,人們普遍認為甜型酒類更受女性青睞,而烈酒、尤其是富有煙熏風味的威士卡則是典型的“男性專屬”酒。然而,真實的消費數據和市場反饋正在打破這種固有印象。越來越多的女性消費者不僅對威士卡表現出濃厚興趣,而且對於高年份、高風味複雜度的產品接受度也在提高。

在消費趨於理性的大背景下,年輕人並非不願意為快樂買單,而是更講究性價比和自我滿足感,或者說,是一場消費漸趨理性中的個性升級。

他們捨得為真正熱愛的東西花錢,但前提是價格合理、有附加價值。進口酒正是這樣一種“相對奢侈品”。絕對價格並非高不可攀,卻有一定門檻和調性,類似經濟不景氣時依然熱銷的口紅,常被拿來作為犒勞自己的“小確幸”商品。且酒的背後,有著豐富的底蘊和龐大的種類值得深挖,在消費的同時,能夠帶來體驗上的附加價值。

進口酒消費的新趨勢,是個體選擇與時代潮流的交匯。表面上看,不過是年輕人越來越會挑酒了,深層次講,這是新時代消費環境與個體觀念的轉變使然。

當酒杯里不僅盛著酒精,更滿載情緒、態度和生活方式,它就已超越了一般商品的意義。對於新一代年輕人來說,進口酒不只是助興的飲品,更是一種自我表達和生活品質的象徵。他們正在重新定義“喝一杯”的含義,也為進口酒市場的未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而酒界這股“卷”專業度的風潮,或許才剛剛開始。

人為什麼會窮
人為什麼會窮
2025-03-26 06: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