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山,屬太行山系,古稱覆釜山、女媧山,因山嶽高峻,群峰間常見白雲繚繞,故名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境內北部太行山脈東端,南臨黃河,主峰為茱萸峰,海拔1297.6米。
在遙遠的地質歷史時期,雲台山所在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古生代,大量的泥沙、碳酸鹽等物質在海底沉積,經過漫長時間的壓實、膠結作用,形成了砂岩、石灰岩、白雲岩等沉積岩,為雲台山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古生代時期,地殼運動頻繁,雲台山地區的海底逐漸抬升,開始從海洋環境向陸地環境轉變,初期的陸地地貌開始形成。
距今約1.95至0.65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雲台山地區地殼運動劇烈,地層發生斷裂、褶皺,岩漿侵入,山脈開始隆起,初步形成了雲台山的山脈雛形。
中生代時期,雲台山在強烈的地殼運動後,遭受了長期的風化剝蝕和流水切割作用。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流水則沿著岩石的裂隙和薄弱部位下切、侵蝕,逐漸塑造出了雲台山的基本地貌形態,如峽谷、峰林等。
喜馬拉雅地質運動時期,雲台山地區的地塊繼續斷裂、抬升,在古老岩層的基礎上,侵蝕作用進一步加強,使得山脈的高差增大,峽谷更加深邃,峰林更加險峻。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太行山隆起帶和華北裂谷帶共同作用,造成雲台山地區地形抬升,形成巨大的階梯狀地貌。同時,地表流水及地下水沿著構造薄弱地帶長期溶蝕、深切,形成了線狀窪地,進一步發展成深切河谷及峽谷。
地下岩層蝕空後,上部碳酸鹽岩岩層崩塌、墜落,形成了瀑布、長牆、圍谷、甕谷等地貌景觀,最終塑造出了雲台山獨特的“雲台地貌”。
“雲台地貌”的總體特徵是陡崖梯疊和谷中套谷,以“之”形、“線”形、“U”形、“環”形和台階狀長崖以及甕谷、圍谷、懸溝、深切障谷為主要形式。
從垂向上看,雲台山的崖壁和平臺層層疊疊,猶如階梯一般,形成了獨特的崖臺梯疊景觀。這些崖台有的是由於岩石的差異風化和侵蝕形成的,有的則是構造運動導致地層抬升和斷裂的結果。
在橫向上,雲台山峽谷眾多,且相互間隔排列,峽谷兩側谷壁如牆,陡峭直立。如泉瀑峽、潭瀑峽等峽谷,谷深壁陡,溪流飛瀑貫穿其中,景色壯美。
雲台山景區於1984年完成考察論證,1986年開始開發,1999年,正式對外開放。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景點。
雲台山以“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 紅石峽:被譽為“縮小了的山水世界,擴大了的藝術盆景”,峽谷內紅岩絕壁,屬於中國北方地區少有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全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30多米,最窄處僅有數米,集泉、瀑、溪、潭、峻峰、怪石等景觀於一澗。
- 潭瀑峽:全長2000米,被譽為“潭瀑川”,是雲台山主要河流的發源地。這裡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有金龍臥波、銀龍瀑、丫字瀑等多處自然瀑布和渡仙潭、翡翠潭、金龍潭等潭池,還有瘦身石、壽桃石、試劍石等奇石。
- 泉瀑峽:全長約3000米,溝里高處群山如畫屏,山中花木如錦繡,腳下清溪如雲流。沿溝上行400米,可看到單級落差達314米的“華夏第一大高瀑”——雲台天瀑。
- 峰林峽:以山水交融的翡翠湖為主體,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韻為一體,被譽為“人間天上一湖水,萬千景象在其中”,更有“雲台天池”的美譽。境內十里平湖宛若一條在峽谷中飄拂的玉帶,湖區島嶼星羅棋布,湖周峰巒起伏。
- 茱萸峰:地處雲台山風景區的東北區域,海拔為1297.6米,是雲台山的主峰,俗名“小北頂”。該地區植被茂密,古樹參天,森林覆蓋率高達93%以上,被譽為“天然氧吧”,植物種類達1400餘種,包括千年名木紅豆杉、五角楓、太行花等珍稀植物。
- 萬善寺:坐落在形似奶頭狀的閻王鼻山峰下面,周圍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它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朝廷賜建的皇家寺院,寺內供奉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眾多佛像。
- 百家岩:是雲台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有漢獻帝劉協避暑台、二樂台、孫登嘯台等歷史遺跡,還有“竹林七賢”隱居時留下的劉伶醒酒臺、嵇康淬劍石等遺跡,是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的聚集地之一。
- 疊彩洞:是通往雲台山主峰茱萸峰的公路隧洞群,由大小19個洞組成,首尾相連,曲洞連環,上下落差912米,隧洞全長4831米,是一項偉大的山區交通工程奇觀。
雲台山植物資源豐富,有1492種高等植物,分屬於195個科,包括裸子植物、蔗類植物、苔蘚植物、被子植物等。藥用植物有200餘種,還有“懷菊花”“懷牛膝”“懷山藥”“懷地黃”這四大特產“懷藥”,同時有太白樹、連香樹等14種全國重點保護植物。
現有動物400餘種,包括哺乳動物、鳥類、昆蟲類、爬行類、魚類、兩棲類和水生動物等,有梅花鹿、金錢豹等10餘種國家三級以上保護動物,也是中國緯度最高的野生獼猴保護區,還曾發現過桃花水母。
遠古神話中,雲台山被稱為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舊稱北鼎。佛教在隋唐時期就在此活動,南北朝、唐朝和宋朝得到長足發展;道教於漢末形成,將雲台山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合流於雲台山。
這裡是中國山水園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賢”的隱居地,至今有劉伶醒酒臺、稽康淬劍石、孫登嘯台等遺跡,還有漢獻帝避暑台和陵墓、唐代葯王孫思邈採藥煉丹的洞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