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巨人的複雜性——牛頓的“反面人生”
更新于:2025-03-26 12:05:08

牛頓在科學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諸多科學發現和理論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無疑是一位名垂青史的科學巨匠。

當我們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事蹟時,卻發現他在為人處事方面存在著諸多爭議,這些爭議在他與幾位同時代傑出科學家的交往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下將詳細闡述牛頓與這些科學家之間的複雜關係及相關事件。

牛頓與弗拉姆斯提德

約翰・弗拉姆斯提德作為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創始人以及首任皇家天文學家,在天文學領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牛頓擔任皇家學會會長時,弗拉姆斯提德正擔任天文台台長一職,二人同為英國科學界的重要人物,本應有著良好的合作與交流。

1694年,牛頓乘船沿泰晤士河而下,親自訪問了弗拉姆斯提德,並向其索要有關天文觀察中月球運動的資料。

當時,牛頓正在進行萬有引力理論的研究,弗拉姆斯提德的觀測資料對他的理論驗證至關重要。弗拉姆斯提德出於對科學研究的支援,慷慨地向牛頓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二人隨後也進行了一定的交流與探討。

在此之後,兩人的關係卻逐漸走向惡化,直至1700年徹底破裂,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牛頓在撰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使用了弗拉姆斯提德的資料,第一版中還曾提到了他的名字,但在1713年出版的第二版中卻刪掉了這一引用引發了弗拉姆斯提德的不滿

更有甚者,1712年牛頓未經弗拉姆斯提德同意,便催促其發表月球觀測資料。弗拉姆斯提德認為這些資料尚不成熟、不夠準確,還需要進一步觀測和完善,因此拒絕了牛頓的要求。

牛頓卻擅自替他發表了其耗費一生心血觀測所得的星圖,其中確定了400個星點,並且還將其中300個給了弗蘭克。弗蘭克在使用這些星圖時,發現其中存在諸多錯誤,因而惱火地將這300個星圖通通燒毀,這一事件加劇了牛頓與弗拉姆斯提德之間的矛盾。

此外,牛頓還曾試圖獲取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儀器,這些儀器都是弗拉姆斯提德自己出資購買的,自然不可能輕易交給牛頓,這也引起了弗拉姆斯提德的極大憤怒。

兩人關係破裂后,牛頓還利用自己在皇家學會的地位,對弗拉姆斯提德進行了一些不公正的對待。

例如,1709年,當弗拉姆斯提德逾期未繳納會費時,牛頓立即將他從會員名冊中除名。而弗拉姆斯提德在臨死前,在自己將出版的《英國天文研究》序中,嚴厲批評了牛頓,但這篇序文最終卻被壓制。

牛頓與胡克

胡克在力學、光學、天文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建樹,還改進或發明瞭顯微鏡、望遠鏡等重要科學儀器,甚至“細胞”一詞也是由他首次提出,鑒於他的廣泛才能和卓越貢獻,有人將他比作倫敦的達芬奇。

胡克與牛頓在光學觀點上存在著明顯的分歧。胡克主張光是一種波,而牛頓則堅持認為光是一種粒子,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由此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學術爭論。在這場爭論中,胡克還曾對牛頓的光學報告提出批評和嘲笑,這使得兩人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

後來,在萬有引力的研究上,胡克也先於牛頓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如指出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等,並且還糾正了牛頓在相關研究中的錯誤

然而,牛頓在其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卻未提及胡克的這些貢獻,這種忽視他人成果的行為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質疑。

1703年胡克去世后,牛頓更是做出了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舉動。他下令搜集並銷毀所有胡克的論文、手稿、通信、畫像和雕塑等,試圖徹底抹殺胡克的功績,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也讓許多人對牛頓的為人處事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反感。

牛頓與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是一位德國著名的數學家,他與牛頓被認為是獨立發現微積分的兩位重要人物。

1684年,萊布尼茨率先發表了微積分的論文,並創立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微積分符號,3年後,牛頓在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雖在最初對萊布尼茨的貢獻表示了認同,但到了1713年,牛頓卻在該書的後續版本中刪掉了相關內容,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引起了軒然大波。

1711年,一些人向倫敦皇家學會告狀,要求澄清牛頓與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發明權的爭議。身為皇家學會會長的牛頓,本應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來處理此事,但他卻組織專家組判定萊布尼茨抄襲了自己,這一判定結果引發了歐洲大陸和英國之間的激烈爭論,使得雙方的數學家和科學界人士陷入了長期的對立和紛爭之中。

此後,萊布尼茨一直鬱鬱寡歡,最終因心碎而死,這一悲劇性的結局令人深感惋惜。而英國當時拒絕使用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符號和方法,這種狹隘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18世紀英國數學的發展落後於歐洲大陸,對英國數學的進步產生了不利影響。

牛頓在科學領域的成就固然偉大,他的經典力學理論、萬有引力定律等成果對現代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人類認識自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工具。

然而,他在與這些科學家的交往中所表現出的種種行為,卻反映出他在為人處事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忽視他人貢獻、擅自使用他人未發表的成果、打壓同行等。

這些事件也提醒著我們,在評價一位科學家時,不能僅僅關注其學術成就,還要全面考量其品德和為人處事的方式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歷史人物有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從他們的經歷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推動科學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