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許沒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名,但是論雜交水稻研究推廣成就,他足以與袁隆平比肩,他就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
朱英國遺體告別儀式挽聯中有這麼一段話,“英才翹楚首創紅蓮播四海,國士擎天長留教澤伴人間”。
朱英國在武漢因病逝世後,6位常委表示哀悼,中央和省、市級相關部門領導也以不同的方式對其表示哀悼。
據公開資料顯示,朱英國1939年11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植物遺傳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8月9日2時51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朱英國將其畢生的精力主要投入到了植物發育遺傳、植物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的研究領域。在植物發育遺傳方面,他深入探索了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基因調控機制,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觀測,揭示了許多隱藏在植物發育背後的神秘遺傳密碼。
例如,他對某種特定植物的細胞分裂和分化過程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發現了一系列影響植物形態建成的關鍵基因。
而在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中,朱英國不辭辛勞,開展了無數次的田間試驗和實驗室分析。他細緻入微地觀察植物雄性器官的發育異常現象,致力於找出導致雄性不育的根本原因。
其研究成果為農業生產中的雜交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比如,他成功鑒定出了多個與雄性不育相關的基因位點,為培育優良的雜交品種開闢了新的途徑。
在國際公認的三系雜交水稻類型中,主要有袁隆平的“野敗型”、朱英國的“紅蓮型”、日本“包台型”,但只有中國人培育的“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