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他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變。開寶六年三月對於普天下的讀書人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月份。
大宋王朝開榜,讀書人聚在皇榜之下,待到金榜開出,一翻兩瞪眼。然而,這一年比較離譜,官差遲遲沒有將金榜貼出來,這是出了什麼事?原來,這場科舉中鬧出了醜聞,主考官徇私舞弊,所以趙匡胤宣佈重考,並親自主持科舉。
那麼,趙匡胤是怎麼發現科場舞弊的?且容我細細道來。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當時有人闖到宮門外敲響了登聞鼓,按照宋初的規矩但凡此鼓被敲響,皇帝就得親自出面解決,有點像是現在的“市長熱線”。敲鼓這傢伙,是今科進士徐士廉,他检举揭发主考官李防徇私舞弊,操縱科舉。
實際上,這徐士廉雖然有個進士的頭銜,但他本質上只是個落地的舉人。他所考中的,並不是正牌的進士,而是前進士。也就是說,徐士廉雖然掛著個進士名銜,但他實際上並未出現在同年的皇榜里。他狀告主考官這件事,引起了趙匡胤的重視。皇帝當即召見了盧多遜,向他詢問情況。盧多遜說自己也聽到了一些小道消息,說今年的科場並不乾淨。
鑒於此,趙匡胤立即下旨重新安排科舉,從落第舉人里挑選了一百多人,加上那些被錄取的考生重考。在這場考試結束后,趙匡胤錄取了一百二十九人,其中,有相當多一部分是臨時抽調的一百名考生。由此足見,上一場科舉的水分極大,所以包括主考官在內的多名官員被下獄審訊。
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史料中的細節讓我們不得不深究此案的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