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這兩項標準將對消費者產生哪些影響?食品過期一兩天還能吃嗎?在保質期內食品就一定安全嗎?
保質期的說法從何而來?
面對家裡剛過保質期的未拆封食品,許多人都有“過期扔了可惜,不扔怕吃出病”的困擾。然而,啥叫保質期?保質期意味著什麼,是不是衡量變質的“金標準”?
首先看結論:保質期不等同於食品的最後期限。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解釋,設定食品保質期的意義是:
一方面,提醒銷售方和消費者注意,在食品儲存時間超過保質期之後,可能存在品質下降、劣變甚至腐敗的風險。
另一方面,用來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責任。如果食品在設定的保質期限內食用而出現品質和安全問題,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一旦過了保質期,則食品不能合法銷售。
絕大多數預包裝食品需要標註保質期,由廠家在保質實驗的基礎上並依照行業慣例自行確定。所謂預包裝食品,即預先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標準有哪些新變化?
國家新發佈《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25)和《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2025)對食品標籤標識進行了“升級”,主要變化為:
這些關於保質期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增殖造成的,而食品出現“哈喇味”“老油味”“蒿味”等劣變表現則與脂肪氧化有關。如果不存在這兩個問題,食品就可以長期存放。
白酒、鹽、糖、蜂蜜等食品由於酒精、鹽、糖含量很高,天然具有抑菌能力,而且不存在脂肪氧化問題,故可以存放多年,無需標註保質期。
比如,古代即已發現,肉乾、魚幹、菜乾、水果乾等幹制食品,以及含鹽量足夠高的鹹魚、鹹肉、醬菜、腐乳等食物,都可以長時間室溫存放一年以上而不腐敗,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通過高溫滅菌和無菌灌裝的技術,把包裝內部的微生物全部殺滅,同時保證包裝外部的微生物無法進入,也可以大幅度延長食品的保質期。罐頭、軟罐頭等產品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生產出來的。
此外,低溫速凍,並在-18℃以下的冷凍條件下儲藏,也可以防止微生物的增殖和產生有毒物質,將食品的保質期延長到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很多人只看保質期,卻不注意保質條件。比如一種註明需要在2—6℃冷藏的巴氏奶產品,如果未按照冷藏條件存放,在室溫下放了一天甚至幾小時,就可能導致提前變質。
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食品包裝上的保存條件,如“冷藏保存”“陰涼處存放”“避免受潮”等。監製丨王元 主編丨王瑄 編輯丨楊惠珺 高少卓 部分圖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