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時都非常努力,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遵循飲食和運動的建議,定期監測血糖,並服用藥物。他們卻發現,儘管血糖控制得相對穩定,身體狀況卻沒有改善,甚至還感到越來越虛弱,體力不支,甚至有時感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似乎都在“垮掉”。這種現象引發了許多患者的疑問:為什麼我控制了血糖,身體還是這麼差?
一、有效管理血糖水準,身體狀況卻日漸衰弱:這一現象該如何理解?
糖尿病起因於胰島素分泌欠缺或其效能低下,從而使得血糖水準上升,這一長期存在的高血糖狀態,對身體各臟器系統所造成的傷害不容忽視。而維持血糖在正常水準,預防高血糖帶來的損害,無疑是糖尿病防治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目標。眾多病患藉由膳食調控、身體鍛煉及藥物療法等措施,能夠成功地將血糖水準保持在健康區間,從而有效阻止了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問題來了:即便血糖控制得很好,身體的其他健康情況卻似乎在惡化,患者反而感到越來越疲憊,虛弱,甚至免疫力下降,體力不濟,整個人顯得十分衰弱。
這種現象的根源可能並不在於血糖控制本身,而是在於“脾胃虛弱”和“氣血不足”。依據中醫觀點,高血糖症實則不僅關乎血糖水平異常,常常與體內臟腑機能失衡相關聯,特別是脾胃運作不暢及腎氣匱乏的現象顯著。
二、脾胃機能衰退:糖尿病病患體能減弱的主要緣由
中醫理論強調“脾司運化之職”,意指脾臟的職責在於將飲食精華轉化為人體必需之養分。如果脾胃虛弱,食物和水分無法有效轉化成氣血,身體的各個系統就會缺乏所需的營養支援,從而出現乏力、體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癥狀。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高血糖或藥物的作用,往往導致脾胃的功能逐漸受到損害,胃腸吸收能力下降,食慾減退,體內的氣血無法得到充足的供給。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雖然在短期內能避免高血糖對血管、眼睛、腎臟等器官的直接傷害,但如果脾胃虛弱,氣血無法順暢流通,身體就無法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能量支援。長期下去,患者容易出現全身無力、體重下降、抵抗力下降等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患者雖然控制了血糖,身體卻越來越差的原因。
三、腎元虧虛:糖尿病併發症背後的“潛藏元兇”
糖尿病患者還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腎氣不足”。中醫理念指出,腎臟蓄積精華,主導著成長、繁衍及物質變換過程,腎臟機能衰退會對軀體的諸多機能產生不利影響。糖尿病患者常常有長期高血糖的經歷,這種狀態會加重腎臟的負擔,長期下來,腎功能就容易受損,出現腎氣不足的表現。
中醫中的“腎氣不足”指的是身體的生命力、耐力和抗病能力的下降。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過程中,雖然能夠避免高血糖對身體的即時傷害,但如果腎臟功能受到影響,氣血不足、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導致身體逐漸虛弱。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在血糖控制得比較好時,依然感到身體狀態不佳,甚至會頻繁生病,恢復力差。
四、血糖控制與身體虛弱的關係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管理不僅僅是控制血糖那麼簡單。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紊亂,長期的高血糖或者低血糖,都會導致全身各個器官和系統的功能下降。比如,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變可能導致腎臟、視網膜等器官的損害;而高血糖長期刺激胰腺,也會導致胰腺功能的進一步衰退,甚至可能導致“糖尿病足”或“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往往需要長期治療或控制,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壓力,進一步影響其體力和健康狀態。
從心理層面來看,長期的糖尿病管理需要患者付出大量的努力,這不僅讓患者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還可能導致心理壓力的增加。情緒困擾諸如憂慮、沮喪等,常常會加劇軀體的衰弱感受,致使病患体会到身心双重疲惫。
五、加強脾胃與腎臟功能,提升整體健康
要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體虛弱狀況,僅僅依賴於血糖控制是不夠的。首先,患者需要從飲食入手,增加對脾胃的滋養,增強消化和吸收功能。中醫推薦適當食用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黃芪、黨參、紅棗等,這些食材可以説明脾胃更好地吸收食物,增強體力,減少疲勞感。
其次,加強腎臟的調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醫慣用滋養腎臟的草本藥物與飲食調理手段,以達到扶助腎臟機能提升的目的。像枸杞、黑枸杞、龍眼、桂圓等食材,都有助於滋補腎氣,提升身體的抗病能力。
糖尿病患者的挑戰遠超單純調控血糖這一範圍。血糖控制得好,身體卻逐漸垮塌的現象,往往源於脾胃虛弱和腎氣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視。為了更好地改善整體健康,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注重脾胃的養護和腎臟的調理,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