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小時候每天都被媽媽抱著看繪本,怎麼現在卻連當時最喜歡的小人兒長什麼樣都記不起來?為什麼3歲前的記憶就像被橡皮擦去了一般消失不見?
人們曾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被稱為“嬰兒期遺忘症”的現象,是因為大腦里的“記憶倉庫”——海馬體還沒有完全“建”好。但最近,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發現,事情可能沒這麼簡單。
嬰兒是可以記住東西的
但記憶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樣
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對26名年齡在4.2個月至24.9個月的嬰兒進行觀察,並將他們分為兩組:12個月以下組,12至24個月組。研究的重點是監測海馬體的活動,這一大腦區域負責情緒、記憶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
科學家給這些嬰兒看一些新圖片,比如一張陌生的臉、一個新玩具或者一個新房間。過了一會兒,他們又給這些嬰兒看之前看過的圖片和一張全新的圖片。這就像是嬰兒版的“大家來找茬”。結果發現,嬰兒們會更長時間地盯著之前看過的圖片,這說明他們認出了這些圖片。
更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當嬰兒第一次看到這些圖片時,如果他們的海馬體特別活躍,那麼他們之後就更有可能認出這些圖片。這說明,嬰兒其實是可以記住東西的,只是他們的記憶方式和成年人不太一樣。
0—12個月大的嬰兒,他們的海馬體正在忙著做一件事,即學習世界的規律。比如,嬰兒會注意到媽媽說話的聲音有高低變化,或者發現玩具掉在地上會發出聲音。這種記憶叫作“統計學習”,它幫助嬰兒理解周圍世界的模式,而不是記住具體的事情。
而當嬰兒12個月大甚至更大一些以後,他們的海馬體終於開始慢慢完善了,可以更好地處理具體事件的記憶,比如“昨天我玩了一個新玩具”或者“上周我去了公園”。這種記憶被稱為“情景記憶”,用來幫人們記住具體的事件。
為什麼長大后完全想不起來?
科學家提出了兩種可能性
既然嬰兒能記住東西,為什麼人們長大后卻完全想不起來呢?科學家提出了兩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是,這些記憶沒有被轉化成長期記憶,所以很快就消失了。另一種可能是,這些記憶其實還在大腦里,只是人們不知道如何找到它們。就像你把一本書放在了書架上,但忘記了它在哪一層,所以你找不到它。
研究負責人特克·布朗博士解釋,嬰兒時期大腦正在經歷快速的解剖學成長和神經網路重塑,特別是海馬體的快速發育。因此,嬰兒的大腦可能無法以成年後的“檢索關鍵詞”來回憶這些早期記憶。“嬰兒時期的記憶編碼方式可能與成人大腦的存儲機制不同,因此成年後無法輕易檢索到。”
科學家還在探索更多關於嬰兒記憶的奧秘。他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記憶會消失,而有些記憶會保留下來。也許有一天,科學家能找到方法,幫助人們回憶起嬰兒時期的經歷。所以,下次當你聽到有人說“我小時候的事情一點都記不住了”,你可以告訴他們:“其實你的大腦可能還記得,只是暫時找不到那把打開記憶之門的鑰匙了!”
對父母的啟示:嬰兒期不是“閑置期”雖然嬰兒長大后無法回憶起早期經歷,但研究人員強調,這並不意味著嬰兒時期的學習毫無意義。
嬰兒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階段。他們還在形成對家庭成員的期待,並探索周圍世界的物體特徵。父母可以通過重複性的互動(如唱同一首歌或讀同一本書)來強化嬰兒的記憶和認知能力。這種重複有助於嬰兒與父母建立更深的聯繫。
儘管我們無法在成年後檢索嬰兒時期的記憶,但嬰兒的大腦在這一階段經歷了大量學習與發育。這些早期經驗,包括情緒、聲音和互動,都會在大腦中留下持久影響,並塑造未來的認知與情緒模式。父母為嬰兒提供視覺探索和互動的機會,有助於他們未來的學習能力。 綜合科技日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