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共同作用
驅動業績比較基準下調
自2025年初起,銀行理財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呈現出覆蓋範圍廣、調整幅度大的特點。中新經緯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月份,中郵理財就密集發佈了近20份關於調整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公告。步入3月,這股調整浪潮仍在持續。中銀理財宣佈從3月20日起,個別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從2.00%-3.00%下調至1.20%-2.20%。不少城商行、農商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同樣出現了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情況,且下調幅度與大型機構相差無幾。
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表示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為了維持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央行通過降准、公開市場操作等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增加了市場的資金供給。在資金供給增加的情況下,資金價格隨之下降,國債等無風險收益率也持續走低,這直接壓縮了理財產品獲取高收益的空間。
普益標準分析認為,近期債市的調整,同樣對理財產品的收益產生了負面影響。由於固收類理財產品主要以債券為持倉資產,當債市表現不佳時,這類產品的投資收益必然會受到衝擊。為了更真實地反映市場情況,理財機構不得不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合理調整投資策略
理性看待變化
面對銀行理財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投資者需要及時調整投資策略,進行更合理的資產配置。普益標準建議,投資者首先要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有清晰的認識。對於保守型投資者來說,優先選擇底層資產以高信用等級債券為主的低波類型產品。這類產品雖然收益相對較低,但穩定性強,能夠較好地滿足保守型投資者對資金安全性的需求。
西安某股份銀行理財經理表示,平衡型和進取型投資者可以適當配置含權類產品,或者通過選擇不同投資策略的產品來分散風險。含權類產品在權益市場表現良好時,有可能帶來較高的收益,但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合理搭配含權類產品和固收類產品,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資產的增值。
上述人士還建議,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投資者還應關注產品的要素設計,盡量選擇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率較低的產品,以減少收益的損耗。同時,充分利用部分產品靈活的申贖機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組合。另外投資者要理性看待業績比較基準,它並不等同於實際收益率。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投資者應綜合考慮產品的歷史業績、投資內容和底層資產等多方面資訊,做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李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