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來資訊港,首次走進公眾視線還是在去年9月份。當時,《關於西安市高新片區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的公示》裡提到,高新片區將以“核心平台引領、東西軸帶協同”為核心,形成“兩港帶動、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格局。外界注意到,此處的兩港,一個是西安交大創新港,另一個便是圍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打造的“資訊港”。儘管官方沒有披露更多細節,但在規劃示意圖中明確標明大致位置在城市客廳附近的“資訊港”,註定是比肩西安交大創新港的又一個科技範“大港”。
就在外界對於這個尚未正式亮相但註定不凡的“資訊港”充滿好奇之時,它不久又以“西安‘未來資訊港’”的新名稱,和“西北大學產學研一體科學園區”一起進入了《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本級)2024年度重點項目選址(第一批)競爭性磋商公告》,看來,不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也在謀劃自己的又一個校區。伴隨著近期官方陸續發佈的多份檔,兩所新校區的選址、規模等細節資訊漸次明晰。
先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來資訊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來資訊港校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招標計劃》顯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來資訊港校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西灃片區,雷甘路以南、西灃路以東、終南大道以北、翰林南路以西;規劃總用地面積1298畝,規劃淨用地75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約93萬平方米,綜合容積率約1.13。
很明顯,未來資訊港校區體量和規模都不算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有南、北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3944.8畝,校舍建築面積159.06萬平方米。再加上又一個千畝校區,不僅能夠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園總面積擴容至5000畝以上,更為關鍵的是,未來資訊港校區恰好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校區相鄰,便於統籌優化校區功能定位,最終促成兩個校區發揮出1+1>2的協同效應。
回頭看,在高新片區“兩港帶動、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格局中,未來資訊港校區,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校區相鄰而建,這是必然的。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把新校區安排在了身邊不同,西北大學則要去和西安交大創新港成為近鄰。
3月14日,陝西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官網發佈的《西北大學灃西校區(未來科創城)勘察專案招標計劃》和《西北大學灃西校區(未來科創城)初步設計專案招標計劃》,官方管道首次對外披露了西北大學新校區位於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校區總體佔地面積約1021畝。本次規劃總建築面積約51.66萬平方米。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教室、實驗實習用房、圖書館等十二項校舍,外籍教師生活用房、教學陳列用房等其他用房,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用房等。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從早前發佈的《西鹹新區生態環境局(灃西)工作部關於“西北大學灃西校區(未來科創城)建設專案”環境影響報告表受理情況的公示》看到,西北大學灃西校區(未來科創城)具體位於灃西新城東馬坊村,東至同心路,北至天元路,南至灃西大道,西至崇仁路片區。校園建築總體按照教學實訓組團、產學研組團、休閒運動組團及校園生活組團4個組團佈局,擬容納學生規模約12000人,承載高水平師資和研究人員規模約1000人。
顯然,這是一個可以承載萬人規模的大校區。
陝西新一波新校區建設呈現出兩個特點截至目前,空軍軍醫大學新校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未來農業研究院、榆林學院科創新城校區、寶雞文理學院蟠龍校區正在建設中,而自去年以來,包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在內,又有多所院校積極推動建設新校區。
2024年2月,西安理工大學科創城簽約選址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根據協定,項目選址灃西新城連霍高速以南,鹹戶路以東片區,以“學鎮+產業轉化”的模式,打造學科集群、科研基地、智慧中心和綜合保障四個組團以及校企合作科研轉化中心、校企產業發展基地與相關配套,預計引進師生員工2萬人,未來帶動人口6萬人。
這是除了金花、曲江、蓮湖校區之後,西安理工大學第四個校區。
2024年9月,西安交通大學再度“揮師西進”,與鹹陽市簽署合作協定,決定在鹹陽高新區建設西安交大創新港鹹陽新區。伴隨著西鹹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西安交通大學將跨市建設又一個校區,總佔地面積超過2000畝。根據協定,依託創新港鹹陽新區專案,咸陽市與西安交通大學將進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合作交流,除建設校地合作研發機構、人才住房、國際公寓等,還將同步建設一批科創平臺和孵化器,孵化和落戶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此外,西北工業大學也有意建設新校區。今年1月17日,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管委會副主任唐穎到西北工業大學調研交流時,雙方就新校區建設選址進行深入討論交流。
就現有公開消息看,新一波新校區建設呈現出兩個特點:一個是,除了西安理工大學之外,多為“雙一流”高校。另一個是,選址也多在灃西新城。自去年7月西安市政府辦公廳印發《西安市支持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若干措施》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所在區域及周邊將新添西北大學灃西校區(未來科創城)、西安理工大學科創城、西安交大創新港鹹陽新區三個新校區。
新一輪新校區建設目的並不局限於高校教育功能陝西8所“雙一流”高校中,空軍軍醫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校區在建,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新校區選址已定,西北工業大學正在進行新校區選址工作。
環顧國內,這兩年謀劃建設的新校區和陝西一樣,大多也是“雙一流”高校。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省兩會上,來自於教育界的兩位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加快推動陝西“雙一流”高校新校區建設的建議》,從業內人士視角指出了陝西“雙一流”高校新校區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全省本科招生規模看,初步預測,未來十年陝西省高等教育階段學齡人口數量將從2024年179.48萬人持續上升至2035年的249.97萬人,與當前學位供給相比,預計缺口將達到62.09萬個。
從各高校招生規模看,近年來,受辦學空間與資源限制,陝西省屬“雙一流”高校招生規模基本維持在本科約3400人左右、研究生約4800人左右,與全國同類型“雙一流”建設高校相比,規模明顯偏小。從產業發展需求看,電子資訊、能源化工、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以及人工智慧、雲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是陝西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點領域。從陝西高等教育學科佈局看,積體電路、現代能源、生物醫藥等陝西省重點產業領域學科布點較少,構建大學和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亟需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此外,《建議》中還特別提到,國家“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預計支援20所左右“雙一流”高校新校區建設,目前全國已有50所左右“雙一流”高校向國家發改委提交了新校區總體建設規劃,地方高校中如安徽大學、新疆大學、海南大學、山西大學等已啟動申報中央專項資金相關工作。
某種意義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擴大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以及國家“兩重”建設,為高水平大學推動新校區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但需要強調的是,看看初來乍到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來資訊港”、“西北大學灃西校區(未來科創城)”,一個要成為“港”,一個要成為“城”,這說明,新一輪新校區建設,目的並不局限於高校的教育功能,而更加突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追求把高校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在互融互促中實現校地“雙向奔赴”。就如西安高新片區區域發展格局,是由兩所高校來帶動,可以想像,高水準院校在城市未來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多麼舉足輕重了。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楊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