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事故警示錄:誰是吞噬生命的幫兇?
更新于:2025-04-05 14:19:28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鄭植文,易思琳

“中國智駕的唯一敵人,不是技術進步本身,而是過度宣傳和對用戶的誤導。”小米SU7致死事故發生后,一位車企人士在他的朋友圈寫道。

今年以來,汽車行業掀起一場全民智駕熱潮。有的車企把2025年定義為“全民智駕元年”,要推動“智駕平權”;有的車企發佈最新智駕系統,要推動“油電同智”。

截至目前,小米事故尚未有完整的調查結果公佈,但仍能看到智駕宣傳對購車決策的影響。駕駛員小羅的母親曾向媒體透露,“在開上小米后,小羅不止一次向媽媽推薦過智駕功能。”

而在去年底,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曾通過直播的方式展示了小米端到端的智駕技術,並多次公開強調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能力處於“國內第一梯隊”“能力上限非常高”,並在演示相關功能時盡量做到全程不用人工干預、零接管。

“中國智駕已經陷入了某種匹諾曹困局:大家唯有被動花式說謊競爭才能生存。”上述人士總結。

花式說謊,又無需付出相應的成本。在酷炫的智駕展示下,使用者買了汽車產品。之後,原本應該起到安全教育功能的用戶手冊,卻變成了“擋刀利器”。

“首先,長達100多頁的安全手冊,是鮮少有使用者看的。之後,安全手冊一旦有漏洞,便會讓產品經理去補上,消費者找不到漏洞。”一位智慧駕駛工程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在各路明槍暗箭、踩一捧一的花式宣傳中,消費者被“失真的資訊”所蒙蔽,在不透明的資訊差下淪為行銷狂歡中可能的代價。

智駕教育,從“新手村”到“無門檻”

27歲的小邱在3月中旬剛剛提了一輛標準版的小米SU7,在使用智駕功能前她認真學習了小米App中智駕學堂的內容並進行了考試。

她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憶道,在每個智駕功能的學習視頻最末尾都有一個固定的畫面提示“小米智駕輔助駕駛並非自動駕駛,駕駛員仍是駕駛第一責任人。駕駛場景下,仍需駕駛員保證對車況與路況的關注,切勿過度依賴智慧輔助駕駛系統。”

在她看來,這套學習流程很像駕駛證考試,必須要看完視頻、考完試才允許使用智駕功能,“教學視頻講得蠻細緻,而且來來去去提醒智能駕駛只是輔助駕駛。只要看了視頻考試基本都會做,考試中的多選題也列了很多情況是不建議不支持開啟智能駕駛的。”

其中,便包括了該起小米SU7事故中的一些場景,例如施工、擁堵路段;無照明或視野不清晰路段;車道因施工等原因導致寬度改變等多種情況。

“當時還覺得怎麼這(種情況)也不能用、那(種情況)也不能用,現在覺得不行是有道理的。”看到小米事故發生后,她感歎道。

而且,在車輛交付時還有小米APP中都明確提醒她,智駕功能的使用與賬號綁定,如果借給他人用車,要退出自己的帳號,讓他人去學習課程後方可使用。

不過,她也發現雖然有提醒,但仍然有違規操作的空間,“畢竟沒有人臉識別,也不會發現開車的人到底有沒有學習。”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還採訪了蔚來、小鵬、阿維塔、理想、問界等多款搭載智慧駕駛系統車型的使用者,他們都告訴記者,在使用智駕功能之前都需要完成視頻學習和考試,並且部分車型還有里程經驗的門檻。

例如,蔚來啟動全域領航城區路線,為保障用戶對於城區智駕的功能理解,完成經驗任務且NOP+高速城快智駕里程達100公里,才可開通城區智駕。

並且結合智駕分體系會對使用者使用全域領航輔助NOP+的全量功能使用里程範圍管控,分數高於70分全量城區驗證道路可用,分數低於70分,城區主幹驗證道路可用。

不過,隨著智駕功能的逐漸進化,有的車企隨之下調了使用門檻。

在最近的版本中,一家新勢力取消了“新手村任務”——新使用者只要登錄車控帳號,完成新手安全教育考試並打開對應功能開關后,即可在全國開放道路使用輔助駕駛功能。

原來,“新手村任務”指的是在可用新手路段完成100km的相關智駕經驗方可解鎖全場景智慧輔助駕駛。

記者也曾試駕過不同品牌的多款智駕車型,雖然車企為用戶開啟智駕功能前都要求完成學習和考試,但其實“全憑自覺”。

一位提供智駕車輛測試的頭部供應商向記者直言:“所謂的App考試都是假的,都是車企為了規避責任,使用智駕沒有門檻,都提供答案。”

在他看來,L2的本質還是人開車,輔助永遠是輔助,再好的輔助也不安全,不要過於信任智駕,尤其是低階智駕,“當你過於信任它的時候,往往就是危險發生的時候。”

花樣智駕行銷:虛假測試、模糊車型

“頭部自主車企的高管們在臺上說完‘安全是最大的豪華’,下臺後就會批評團隊智駕場景的包裝,相對對手還不夠好。”一位車企品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於是,團隊就會繼續全力以赴去包裝,發佈會上放出的各種極端場景測試,“很多都是試了五次十次拍出來的。”

另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車企發佈會上播放的測試視頻不乏存在造假的情況,例如改變一些變數因素,“為達效果不擇手段,沒有底線。”

在某些極端工況下的“遙遙領先”錯誤傳遞出了一種似乎百分百的避險概率,但其實是測試團隊為達宣傳目標一次又一次測出來的非必然結果,而这极有可能只是百分之一的幸存,卻被當成百分之百的保障。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車企們在智駕行銷上的花樣和話術層出不窮。有的喊出“遙遙領先”,聲稱某車型“按照L3標準設計,可以睡覺且手不用摸方向盤,以後國家法規通過就可以了。”有的則是派出高管在高速公路上實測智駕功能,但出現超速、實線變道等多種違反交規的操作。

事實上,“營銷大師”雷軍進軍汽車行業本就推動了這場行銷狂歡。去年底,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曾通過直播的方式展示了小米端到端的智駕技術,並多次公開強調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能力處於“國內第一梯隊”“能力上限非常高”,並在演示相關功能時盡量做到全程不用人工干預、零接管。

今年 2 月,小米 “端到端” 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全量推送,其亮點 “車位到車位” 功能支援使用者上車后開啟導航、掛入 D 擋、按下智駕鍵,然後無需接管就能抵達目的地。

但這種說法模糊了小米SU7不同版本智駕能力上的差異。

在小米汽車官網上,僅有一行小字顯示小米端到端全場景領航(HAD)這一功能區分車型版本,目前支持車型:Xiaomi SU7 Pro、SU7 Max、SU7 Ultra,實際體驗以實車為準。

喜愛小米汽車的年輕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偶像雷軍在喊出智駕技術行業領先之時,並不搭載在他們最有可能考慮購買的基礎款車型。

一位智駕工程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解釋了此次SU7事故中的標準版SU7的智駕情況,“使用高精地圖,規則感很重。”

所謂規則感過重表現在“高精地圖怎麼導,車就怎麼走”,而非通過視覺去識別道路上的實時障礙,導致汽車對施工的標識牌沒有感知,完全按照道路的限速,頂著100多km/h的速度去跑,然後發生了碰撞。

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也是一樣。在發佈會上,小米SU7宣稱支援以135km/h的速度剎停,但使用者手冊卻註明“其無法識別水馬、樁桶等靜態障礙物”。

“AEB的觸發條件極其苛刻,只對個別白名單物體生效,且對不同的物體,有生效速度限制,絕對不是某些高管發佈會上宣傳的那樣。”一位智駕行業從業者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一位在車企從事多年市場行銷的工作人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反思,“從行銷角度來說,現在傳播方式和生態都變了,不像以前多少還中規中矩,車企需要流量,流量焦慮。加上智慧化是趨勢,傳播上也是你追我趕,你今晚說純視覺,我明天就說我大模型了。”

在他看來,車企吹得太滿,KOL(意見領袖)帶節奏,使用者是會被帶溝里,對智駕的能力邊界缺少真正的認識。“再加上所有車企都一起吹,用戶就覺得上高速就可以自動駕駛了,什麼也別管了。”

而智駕是新事物,涉及自動駕駛技術、法規、保險、甚至倫理,本身需要很長時間去構建完整的制度。

安全監管不容忽視 

在小米的這場事故中,我們需要反思“技術轉譯”的營銷邊界。

在上述智駕工程師看來,一些智駕宣傳必須糾偏:在中國沒有必要非常強調“全場景”“0接管”,“因為有些地方就是必須人為接管的,比如廣州的一些比較大的服裝集散地,時間就是生命,這個時候開智駕效率太低了。”

而從技術研發角度而言,“智駕平權一定是要研發資源平權,標配應該是性能最好的智駕標配,同時應該設置非常嚴格的懲罰機制,檢測到誤用,不規範使用就要禁用功能。”

這一點,特斯拉FSD具有領先示範意義,當DMS(駕駛員監控系統)檢測到駕駛員脫手5次,就會禁用智駕功能,而且車內攝像頭會監視人臉是否目視前方,“所以把水瓶夾在方向盤上控制方向都沒有用,安全監管做得相對完善。”

在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智慧網聯汽車行研團隊負責人蔣煒看來,目前的行業標準應該更加細化,例如在什麼駕駛場景下智駕最高速度是多少,應該提前多長時間提醒消費者有障礙物,都應該有更具體的標準來要求廠商。

事實上,這也涉及到了車企在落地智駕功能時的安全邊界。例如,鴻蒙智行在要求駕駛員接管時不僅在HUD上有所展示,還會通過黃燈和提示音提示剎停,時間大約是十秒鐘。

與此同時,在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蔣煒時常感覺到一種隱憂,“我們在提高成本效益的同時也在犧牲一定的安全性。”他以頂棚拉手的把手為例,“這個手環原本就是增加安全性能的,現在好多車都取消了這一硬體,因為會增加成本。”

同時,他認為尤其是20歲-30歲左右的年輕群體對風險把控意識還比較薄弱,對安全意識也比較淡漠,但恰恰這個群體是消費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群體。

蔣煒最後強調:“當車企用‘軟體定義汽車’重塑行業時,更需牢記安全定義底線。與其在行銷話術中鼓吹‘算力天花板’,不如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個安全把手,因為真正的智慧,從不是用消費者的生命去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