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逃避、玻璃心、只說不做,父母硬碰硬一點沒用,試試反向策略
更新于:2025-04-05 05:46:13

遇到在學習上退縮的孩子,家長很自然就啟用了催和說教模式,直接貼標籤和下定義:

孩子在逃避。

然後不厭其煩的勸孩子要積極面對,要解決問題,逃避不是辦法,早晚都要面對。

父母似乎也沒錯,但孩子也是真的不領情。要麼敷衍的聽,要麼乾脆一關門,完全將父母隔絕,一談學習就崩,一給建議孩子就更加變本加厲。

孩子像鴕鳥一樣,縮起來,假裝聽不見,看不見。這的確是父母眼中的逃避。

父母分析問題也十分精準,給出的結論也相當正確。

可問題是孩子根本不領情,也聽不進去。要麼跟父母對抗更徹底,要麼縮回自己的空間內,不想被人打擾。

有些孩子看到父母在外面,寧可不吃不喝,都不願意跟父母碰見,不管父母怎麼勸,孩子都不願意出門。

家長只會氣憤孩子怎麼跟自己關係處得像仇人?自己難道會害孩子嗎?

可是父母卻沒想過孩子為什麼寧可一個人呆著,也不想看見父母,拒絕任何説明和靠近。

如果這時候父母想用硬碰硬的方式來鎮壓孩子,來試圖用更強硬的手段來讓玻璃心和說到做不到的孩子就範,那只會讓孩子逃得更徹底,對抗得更激烈。

當孩子叛逆和對抗父母時,父母不妨用反向策略,後退一步:

有些事情,看破不說破。而不是總以父母的權威和經驗論來將自己悟到的,覺察到的以及發現的問題甚至本質,一股腦灌輸給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是真實的,父母想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的出發點也是好的。

但父母也要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孩子當下的情緒和心理能量,是否能接住父母頗有道理的建議;

第二個問題,父母的成功經驗和正確道理,孩子是否能聽進去?又是否能促進孩子改變和突破情緒的枷鎖?

如果父母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好,孩子根本沒有汲取的意願,那麼父母說的再正確的道理,都只會起反作用。

在父母的想像中,孩子聽了自己的這些勸告,就應該恍然大悟,然後振奮精神,奮起直追,重新做人。

可是那些已經厭學,已經很內耗的孩子是做不到父母想要的結果。

每一個情緒的發生,都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等孩子的情緒內耗和心理卡點已經很多時,就不是父母一句道理能讓孩子覺醒的。

在孩子低價值和自我否認以及內耗中,高頻的糾結和胡思亂想已經將孩子前行的腳步緊緊束縛住,一步都動彈不得。

這時孩子會啟動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用抗拒和抵制來保護自己僅剩的脆弱自尊心。

所以反駁也好、關門也好,抗拒也罷,都是出於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保護。

逃避當然不解決問題,但可以讓孩子在一瞬間得到安放。

就好比孩子身體已經很虛弱了,父母還在催趕緊跑起來。你不能休息,你要堅持,你不能慫。心理卡點也會讓內心很虛弱,很疲憊。

但孩子特別難過的時候,父母的道理和所謂的好,孩子是不會領情的,只會覺得父母在逼自己,他們根本不懂自己此時的煎熬與感受。

這個時候,父母與其硬碰硬,或者千方百計要改變孩子,不如後退一步,先允許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負情緒中。

我自己養育孩子過程中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娃高二上學期時,一個學期都沒怎麼好好學習,作業不寫,上課不聽,各種敷衍和說到做不到,持續性的逃避。

道理也講了,善意的提醒也給了,但孩子還是一點聽不進去。於是我就選擇了後退一步,讓他試錯,讓他去按自己的想法來。

當孩子受了打擊和自己撲騰之後,就止損回頭,重新投入了學習。

這也是反向策略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比我糾正和講道理一萬遍都有用。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本能就是叛逆的,父母越是不允許,孩子越是要一意孤行,你真允許讓他自由發揮時,碰壁之時就是孩子回頭之日。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