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貧血,但是飲食沒問題?很可能是因為缺鐵!
更新于:2025-03-26 08:42:04

小哲是一個8個月的孩子,小哲很不幸,剛出生就發現皮膚黃疸一直退不了,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損害,後來發現竟然是先天性膽道閉鎖,並發現有巨細胞病毒感染,於是在1月齡時在某三甲大醫院進行了葛息手術。

但很快發現梗阻的問題依然沒有緩解,於是5月齡時到上海某大型醫院進行了肝移植手術,手術很成功,黃疸消退了,肝功能定期複查也很正常,術后至今一直在用藥治療。

好像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爸爸媽媽發現小哲的臉色越來越蒼白,於是爸爸媽媽就帶小哲去醫院查了個血常規一看,嚇了一大跳,發現小哲的血紅蛋白只有80g/l,平均紅細胞體積(MCV)72.8 fl,紅細胞平均HGB含量(MCH)19.9pg,紅細胞平均HGB濃度(MCHC)274g/L,考慮缺鐵性貧血。

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給小哲口服鐵劑,小哲的爸爸媽媽也很重視,每次餵葯都是特別的認真,但在服用了一個月鐵劑后再次去醫院複診,發現小哲的血紅蛋白竟然比之前更低了,只有58g/l,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住院治療。

入院后醫生給小哲進行了詳細的病史採集和體格檢查,發現小哲有慢性腹瀉病史,體格檢查時發現小哲的皮膚蒼白,生長髮育較同齡兒童落後,呼吸和心率也明顯增快,考慮貧血後所致,於是給小哲完善了貧血的相關檢查後分次輸了血,直到血紅蛋白恢復到正常標準,很快,缺鐵性貧血的檢查結果也出來了,發現鐵、鐵蛋白、轉鐵蛋白均明顯降低,符合缺鐵性貧血的結果。

同時發現大便常規潛血陽性,考慮消化道慢性失血可能,鑒於之前小哲口服鐵劑無效,於是給小哲腸道抗感染后潛血消失,並調整了鐵劑的劑量和用法並予補充維生素C和加強營養,出院后的小哲定期複查血常規均提示正常。

缺鐵性貧血是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嚴重危害兒童健康,是兒童生長髮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貧血分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貧血,而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有兒童生長髮育引起需鐵量增加、因營養原因引起鐵的攝入量不足、長期腹瀉和慢性腸炎引起的鐵吸收障礙和慢性失血引起的鐵丟失過多等等。

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會出現頭暈、頭痛、面色蒼白、乏力、疲倦、心悸、活動後氣促、眼花和耳鳴等,在診斷上主要根據病史、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用鐵劑有效可證實診斷。

治療上主要為去除病因和補充鐵劑,對飲食不當者應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組成,如有慢性失血性疾病,應及時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補貼治療主要有口服鐵劑,注射鐵劑,必要時予輸注紅細胞。

對於普通人需要怎麼預防缺鐵性貧血呢?

1、合理膳食:保障充足和多樣的食物供應,以滿足微量營養素的需求。

2、增加富含微量營養素食物的攝入:兒童、孕婦、乳母需要攝入大量富含營養素的食物滿足需求,膳食改善/多樣化的推動重點在於提高動物性食品和富含維生素C水果、蔬菜在飲食中的比重,提高鐵的吸收率。動物來源的鐵為血紅素鐵,吸收率較植物性膳食要高。

3、管理和控制抑製劑和促進劑:改善食物的製備、加工和調整飲食構成等方法,增加膳食中的鐵吸收促進劑(如維生素C等),減少攝入鐵吸收的抑製劑(如茶、咖啡等)。

4、食物強化,通過食物適當加入一定比例的鐵劑。

5、對於嬰幼兒、學齡期兒童及孕婦可以考慮每日補充一定劑量的鐵劑。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