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有個教育家叫柏拉圖,他講過這麼一句話:“教育可不是把籃子塞得滿滿當當,而是要點亮一盞燈 。”” 這話一聽,就感覺特有深意。咱們當爸媽的,哪個不巴望著能把自家孩子教得規規矩矩、樣樣都好啊,可實際上,天天都有讓人糟心的事兒 。你看,孩子一鬧起情緒來,“砰” 地一聲摔門,扯著嗓子喊 “閉嘴”“別管我”,要麼就一聲不吭,拿沉默當 “武器”,把咱們拒之門外。遇到這種情況,有幾個家長能憋住火,心平氣和的呢?
真正懂教育的家長心裡都明白,一生氣就大發雷霆,只會把和孩子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給破壞掉,就好比洪水把橋樑衝垮了一樣。但要是咱們能穩住心態,像平靜的湖面那般波瀾不驚,那最後肯定能和孩子互相理解,親密無間。
有個教育紀錄片,叫《鏡子》,裡面記錄了一件特別真實的事兒。有位父親,他兒子沉迷網路遊戲,他實在忍不了,好幾次氣得把電腦都砸了。結果呢,兒子不但沒改正,反倒帶著帳篷住進網吧,徹底跟父親杠上了。後來心理專家介入,就說了一句:“對抗就跟磁鐵的兩極似的,你越使勁推,對方反彈得越厲害。”
那 “烏鴉定律” 到底是啥呢?在自然界,烏鴉要是碰到天敵,會突然掉到地上裝死,靠一動不動來騙對方。在心理學上,這就引出一個道理:當人與人關係僵住的時候,停止那些對抗行為,往往比大吵大鬧更能打破僵局。這就跟打太極差不多,關鍵就在於用安靜沉穩的姿態應對對方的動靜,也就是常說的 “以靜制動” 。咱們當父母的,要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才是解決和孩子衝突的好辦法。下面,我就給大夥講講 “烏鴉定律” 在日常生活里的三種用法 。
1、弱者對抗,強者自觀
我有個鄰居陳姐,前陣子哭哭啼啼地跟我倒苦水。她跟我抱怨,說她兒子每次吃飯都戴著耳機,跟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離開似的 。陳姐實在憋不住那股火,一氣之下,直接把飯碗給掀了。這一下可好,孩子整整三個月都不在家吃飯,把陳姐悔得腸子都青了。
每次她兒子戴著耳機上桌吃飯,她還是像往常一樣,把碗筷擺得整整齊齊,然後在便簽紙上寫上 “糖醋排骨在微波爐”。就這麼一天天地堅持,到了第十五天,她兒子主動把耳機摘了,還問她:“媽,今天做啥好吃的啦?”
你知道為啥會這樣嗎?腦科學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還沒長好,要是家長跟孩子大吵大鬧,孩子大腦里的杏仁核就被啟動了,進入一種 “保命” 的生存模式。就跟《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講的一樣:你跟孩子說 “我知道你現在心裡煩”,孩子大腦的防禦才會放鬆下來。咱們當爸媽的,就得先當好這個情緒垃圾桶,孩子才敢把心裡那些不痛快倒出來 。
2、弱者控制,強者滋養
作家池莉在《立》這本書裡講過她和女兒之間的一段趣事。她女兒上高中那會,對搖滾癡迷得不行,甚至還調皮地把 “幼稚” 倆字貼在她媽媽的藏書上。換做別的家長,估計早就火冒三丈,把女兒聽的 CD 一股腦沒收了。然而,池莉並未如此行事,她悄然前往老年大學,報名參加了一個吉他班。
三個月後的某一天,她女兒推開琴房的門,一眼便瞧見47歲的母親正全神貫注地練習《加州旅館》。從那之後,母女倆就有了在深夜一起彈吉他、唱歌的溫馨時刻。
這事兒啊,恰好和心理學里的 “鏡像神經元理論” 對上了。那這理論到底啥意思呢?說白了,就是人會不知不覺模仿身邊親近的人的行為 。咱們當父母的,別老是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念叨 “你得這樣”“你得那樣”,不如自己率先行動起來,讓孩子看到 “你看,媽媽(爸爸)我正在這麼做”。這就跟園丁看見花兒長歪了一樣,他肯定不會沖花兒大喊大叫,而是會想辦法,巧妙地調整一下讓花兒曬太陽的角度 。說白了,教育這事兒啊,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慢慢地影響到另一個人,改變他的想法和行為的過程。
3、弱者索取,強者沉澱
這事兒其實就反映了人際關係里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叫吸引力法則。你要是整天追在孩子屁股後面,低聲下氣地求關注,還不如把自己的日子過得精彩些,讓自己變得有價值。就跟《追風箏的人》書裡寫的似的,哈桑就一直在風箏掉落的地方,安安靜靜地守著、候著 。咱們當父母的也是一樣,真正能打動孩子、影響孩子的,是咱們始終如一地穩定存在,給孩子安全感。咱們要是能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像沙漠里的綠洲一樣,豐富多彩,那孩子就算在外面闖蕩,早晚也會像遠行的駱駝,渴了就會回到咱們這片綠洲來。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早就跟咱們說過啦,孩子要是跟大人不親近,多半是對大人的內心世界失望透頂了 。要想把 “烏鴉定律” 用好,咱們得從這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情緒上,別一遇到孩子不聽話,就火冒三丈,得學會摁住自己的脾氣,控制好情緒。
再說說認知方面,咱可別成天一門心思光想著怎麼把孩子掰成咱想要的樣子。得放低姿態,多去留意孩子心裡到底咋想的,好好走進他們那個小小的世界裡瞧瞧 。
咱們得努力讓自己變得有魅力、有價值,讓孩子打心眼裡佩服咱們,主動靠近咱們。
其實啊,親子關係里碰上的這些難題,都是咱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好機會。孩子要是不理咱們了,咱們可別在後面死纏爛打,追著跑,而是得把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成為孩子願意回頭看的美麗風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會越來越喜歡咱們,越來越信得過咱們。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