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飛飛從初為人母的欣喜,現在已經到了生無可戀的狀態。她說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簡直就是一個可愛的小天使,自己每天一有時間就坐在孩子的旁邊,趴在臉上看娃,寶寶睡夢中的一颦一笑都那麼招人喜歡。
但是隨著月齡的增長,最近小寶寶總是要抱在懷裡。一放下就哭,抱起來哭聲立刻就會停止。好像和床結下了什麼仇恨,只要一往床上放下一秒就會哇哇大哭。
她感覺這孩子就是在作呀,把自己累得頭暈目眩。
1、這種反應是本能。
其實,寶寶還真不是在做,因為嬰兒階段孩子在母親的肚子里已經是回適應了來回走動的感覺。現在被自己的媽媽抱在溫暖的懷裡,有著熟悉的味道,還有來回走動的感覺,特別有安全感。專家認為這是嬰兒想獲取愛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娃希望媽媽能夠專注的照顧自己。
小寶寶天生就喜歡媽媽的味道,有很多媽媽表示,自己把娃兒一放下,他們就會哭。主要因為孩子敏感的認為媽媽是不是不理我了,這說明寶寶非常聰明。孩子在媽媽肚子里時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安靜,周圍很嘈雜的。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組6個月以下的嬰兒,讓母親們分別坐著抱娃和走著抱娃。工作人員記錄了不同狀態下嬰兒的動作,聲音和心電圖的變化。
研究的結果證實:小寶寶被母親坐著抱時喜歡搖來晃去,甚至焦躁的哭鬧,心律波動因此會提高。當母親們抱著孩子站起來,來回走動時,嬰兒非常安靜,心率也很平穩。
科學家分析指出,嬰兒在媽媽懷裡被抱著來回走動時,能夠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感覺更加舒服。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小嬰兒的這種反應是本能,也就是說哺乳動物都是如此。我們經常在動物世界里看到哺乳動物遇到天敵時,母親都會下意識的叼起自己的小寶寶逃跑求生。
所以說,我們的小嬰兒也知道媽媽帶著自己來回移動時,要保持安靜,配合母親才是安全的。
正如小嬰兒出生之前是在羊水當中搖晃,習慣了飄來飄去的感覺,出生之後對媽媽抱著自己的狀態也覺得安心又舒服。
2、家長要給娃安全感。
養育孩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寶寶年幼時,他們什麼都不會說。只能用鬧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們看到孩子哭就會變得手忙腳亂,特別害怕娃兒的哭聲。
孩子哭鬧不止,家長也不要煩躁,畢竟他們只是一個小寶寶。不要用冷漠的態度對娃的哭泣置之不理,這樣會對娃兒造成傷害。及時的給予孩子安慰和關懷,在溫暖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才有安全感。
有的家長會生氣的把孩子放在床上,任由他們大哭大鬧,說哭夠了就不哭了。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寶寶哭鬧就心煩意亂,這個時期孩子需要家長的關愛,多抱抱回應小寶寶,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健康的成長。
小寶寶在嬰兒期是在媽媽的羊水中,周圍的環境會隨著准媽媽的一舉一動而來來回回的搖晃。胎寶每天就在孕婦搖搖晃晃的小世界中生活著,當寶媽走路時,身體也是有規律的,晃動這種搖擺的節奏會讓寶寶感到有安全感。
小寶寶出生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個房間里,在固定的床上躺著。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但是長時間的這種環境會讓孩子感到無聊,他們會用哭聲和掙扎扭動來表明自己的需求,學著反抗。
媽媽把孩子抱起來,他們才會擁有安全感,還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想去看一下,聽一聽,去探索更大的世界。隨著月齡的增長,孩子也有了探索的慾望。偶爾帶著小寶寶出門,外面的風景和事物,孩子可能是念念不忘的,所以總想著有機會讓家長抱著自己出去玩耍。
當孩子一放下就大哭的時候,家長應該慢慢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比如說可以把娃放到搖籃或者推車裡。這樣父母們的雙手能夠有片刻的輕鬆,也可以讓小寶寶在車裡探索更大的空間和環境。
繈褓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比如說用小被子將嬰兒緊緊包裹住,感覺好像在媽媽肚子里一樣,這樣也能夠增加小嬰兒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即便是把小寶寶放在床上,也要多和娃進行互動,輕輕的撫摸,進行皮膚上的接觸,這樣跟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即便是孩子聽不懂父母的話語,也能夠讓他們感覺到安心。
家長可以把寶寶放在沙發上進行安撫,或者放在嬰兒車裡輕輕的拍著。不需要馬上抱起來,慢慢的讓娃兒習慣哭也不會馬上抱起來,多和孩子進行互動,讓娃明白,媽媽並不會遠離他們,需要一點點的進行改變。
日常生活中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哭,大人就趕緊抱著他出去遛遛彎兒。孩子東張西望,看一下周圍的景色,就會停止哭聲。如果媽媽抱著娃坐在那裡靜止不動,寶寶會哭鬧個不停。抱著起來走走,孩子就會開心的笑了,孩子就是想找安全感。
小寶寶的安全感都來源於父母,嬰幼兒時期的陪伴非常重要,這會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和成長都帶來很大的影響,父母要多給寶寶一些溫柔的陪伴和全心全意的愛。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