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情”到“賦能”:陪孩子走過風雨,而非替他遮擋
更新于:2025-04-02 15:26:11

看見孩子眼底的潮汐,才能引他駛向內心的港灣。

我們或許都曾聽聞或目睹,一些成年後的掙扎,追根溯源,竟與童年時未曾解開的心結息息相關。那些被壓抑的感受,如同深埋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人生節點,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土而出,或成蔭蔽,或成荊棘。

為人父母,我們傾盡所有,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內心豐盈,步履從容。可當面對孩子的情緒起伏,那些哭鬧、頂撞、沉默時,我們是否也曾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暗自焦慮?

我們並非生來就會做父母,這條路上充滿了摸索與不易。但愛,總能指引方向。今天,我們不談苛責,只聊理解,一起探索如何説明孩子讀懂情緒的語言,強健他們內心的力量,為他們建造一個能抵禦人生風雨的內在導航系統。01

情緒是孩子內心的悄悄話,莫將信號當噪音。

當孩子的世界起了風浪,我們常常急於讓海面恢復平靜。

他因為搭好的城堡倒塌而大哭,我們說:“多大點事,再搭一個!” 他因為考試失利而沮喪,我們說:“哭有什麼用,下次努力!” 他因為害怕黑暗而不敢入睡,我們說:“男子漢,要勇敢!”

我們以為這是在教他堅強,卻可能無意中傳遞了一個資訊:你的感受不重要,甚至是錯的。

可情緒,本是中性的。它們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信號燈,提示著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那些觸碰到底線的邊界,那些關乎生存與成長的訊息。

憤怒,也許在說:“我的界限被侵犯了,我需要保護自己。” 悲傷,可能在低語:“我失去了重要的東西,我需要時間哀悼。” 恐懼,或是在提醒:“這裡有危險,我需要安全和確認。”

若我們總急著掐滅這些“警報”,孩子學會的不是管理情緒,而是無視內心的聲音。如同航船失去了羅盤,只能在生活的海洋裡迷茫漂泊,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積壓的情緒如暗礁般,讓人生觸礁。

看見情緒的本來面目,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那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內心世界正在發生的真實風暴。

02

心被懂得,才有力量向陽而生。

世間最治癒的力量,莫過於一句“我懂你”。

面對孩子洶湧的情緒,我們習慣了講道理、提要求,卻常常忽略了最關鍵的一環——驗證他的感受。

驗證,並非贊同他的行為,而是承認他情緒的合理性。

想像一下,孩子心愛的寵物走失了,他淚流不止。

無效的回應可能是:“不就是只小狗嗎?再給你買一隻!” 而驗證的回應是:“我知道你非常非常難過,它陪了你那麼久,就像家人一樣,現在找不到了,心裡一定空落落的,特別捨不得。”

前者輕描淡寫,讓孩子的失落無處安放;後者則像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他:“你的感受,我看見了,也理解。”

很多家長會擔心,理解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會不會讓他變得嬌氣、放縱?

其實不然。區分情緒與行為是關鍵。我們可以不接受他因為生氣而打人,但完全可以理解他那一刻的憤怒;我們可以不允許他因為想要玩具而撒潑,但可以共情他願望落空的失望。

當一個孩子的內在感受被父母溫柔地看見和接納,他會獲得一種深刻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即使我生氣/難過/害怕,我也是被愛的,我的感覺是真實的。”

這份來自父母的懂得,會化為他內心最堅實的土壤。

在這片土壤上,自尊得以滋養,勇氣得以生髮。

心若向陽,何懼悲傷?被愛看見的孩子,自有力量驅散陰霾。

03

授人以漁,從“父母協管”到“孩子自駕”。

情緒的浪濤總會來,教會孩子游泳,比替他擋浪更重要。

孩子年幼時,大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尚未成熟,他們需要父母作為“情緒教練”,進行“共同調節”。

這意味著,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首先要穩住自己。你的平靜,是孩子情緒風暴中的“定海神針”。

一個擁抱,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句“媽媽/爸爸在這裡”,都能説明他從失控的邊緣慢慢回來。

這不是溺愛,這是在提供他自我平復所必需的“安全基地”。

當孩子的情緒稍微平復,才是引導他學習應對技巧的時機。

比如,一起做幾次深呼吸; 比如,找到一個“冷靜角”讓自己待一會兒; 比如,用語言而不是哭鬧來表達需求:“我很生氣,因為……”; 比如,一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次遇到這種情況,除了發脾氣,我們還能試試什麼辦法?”

這並非一蹴而就,更像滴水穿石的功夫。

我們不能期望孩子聽一次就能“立刻照做”,也不能只丟給他一句“你要控制好情緒”。

從父母耐心的陪伴、引導(協管),到孩子逐漸內化這些方法,能夠獨立運用(自駕),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反覆練習的過程。

教會他乘風破浪的技藝,而非僅僅祈禱風平浪靜。

內心有了航向和工具,才能在生活的變幻中,穩舵前行。04

最好的榜樣,是父母在自我修行路上步履不停。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我們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表達憤怒,如何消化失落,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潛移默化地模仿著。

如果我們習慣用吼叫表達不滿,孩子可能就學不會心平氣和地溝通; 如果我們常用購物或沉溺網路來逃避煩惱,孩子可能就難以建立積極的解壓方式。

可以說,父母自身的情緒素養,構成了家庭情緒氛圍的底色,也深刻影響著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上限。

承認吧,我們都不完美,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刻。

但這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從不反思,或者在失控後,把責任推給孩子。

真正有力量的示範,不僅在於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更在於當我們偶爾“沒做好”時,那份真誠的修復。

一句坦誠的道歉:“對不起,爸爸/媽媽剛才太著急了,不該對你大吼大叫,那是我沒控制好自己。” 遠比一百句空洞的說教更能教會孩子責任、修復與愛的真諦。

雕琢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範本。

你行走的光,就是他腳下的路。

父母在自我關照和成長上的持續努力,是對孩子最深沉、最有效的滋養。

養育,是一場愛與智慧的修行,終點不是完美,而是共同成長。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也沒有一條適用於所有家庭的捷徑。

但當我們願意蹲下來,嘗試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語言;當我們願意先處理好自己的心緒,再引導孩子;當我們把每一次親子間的“情緒碰撞”都看作是一次共同學習的機會……

我們就正在為孩子建造那座堅固的內在燈塔。

它或許不能讓孩子一生風平浪靜,但能賦予他在風雨飄搖時,看清方向、穩住心神、找到歸途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樣的掌燈人,在煙火日常中,與孩子一同跋涉,點亮彼此的心燈,照見一個更溫暖、更堅韌的未來。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