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江西日報
|
◀《南昌採茶戲優秀傳統劇碼選》 傅 湧 編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 李 凡
當我收到《南昌採茶戲優秀傳統劇碼選》時,我是震撼的,厚實的上下兩卷,一千多頁,發凡起例、劇碼彙集、體系完整。本書將每一個劇碼作為單獨個體來展現:舞臺演出的史實故事,劇本文字的登載收藏,戲曲音樂的曲譜曲牌等,都全面收錄,其展現的不僅僅是南昌採茶戲的發生與發展歷程,更彰顯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贛地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南昌採茶戲萌發於明末南昌縣、新建縣(今南昌市新建區)等地的元宵燈彩活動中,初名茶燈,又名茶燈戲。據乾隆《南昌縣誌》記載:“逢春季節,迎神賽會,均演看茶燈、茶燈戲。”本書採取多種形式,對南昌採茶戲的源流發展、傳統劇碼、曲譜曲牌等進行了歸納收集,彙編為《傳統大戲》《傳統小戲》《傳統曲譜和鑼鼓譜》三部分。其中收錄大戲16個,小戲23個,曲譜曲牌及常用鑼鼓譜158段,涵蓋“四大記”(《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花轎記》)與《賣水記》《賢德記》《扳筍》等傳統名劇,每個劇碼都附有劇情簡介及相關說明,脈絡清晰、一目了然。
本書把“四大記”放在上卷“首席”之位,對戲曲人物、故事簡介、劇本內容(分場次)等作了敘述,內容詳盡清晰。對於其他無論是膾炙人口的《秧麥》《扳筍》《磨豆腐》等劇碼,還是普通劇碼,編者也都附有劇情簡介及相關說明。
下卷的“曲譜”“曲牌”“常用鑼鼓牌”章節中,編者對南昌採茶戲的傳統音樂(曲調的種類和來源,板眼和音域,調式和曲式,樂器運用,詞的格式,音樂口語化和簡版的特點,唱法上的相關說明等)作了全面闡述。其中“本調”29種,“凡字調”6種,“高腔·漁鼓”5種,“雜調”48種,“曲牌”8種,“常用鑼鼓譜”61種。這對廣大戲曲工作者從事整理、編撰、研究、創新等工作,提供了非常翔實專業的文獻資料。
南昌採茶戲集百家之長,又極具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紮根於本地,表現了南昌的傳統文化藝術及茶文化,這是南昌採茶戲的核心價值。如該書前言所述:“這些故事鮮活有趣、語言獨具南昌方言俚語韻味、表演詼諧生動,採茶戲劇目早已融入南昌普通老百姓的血液當中,深入到他們的靈魂里,成為他們的鄉愁……”南昌採茶戲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休閒形式,蘊含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和人情世故、行為規範等,具有堅實的民眾根基和民生意識,容易激發觀眾共鳴。對南昌人來說,對南昌採茶戲的進一步傳承弘揚,就是守護這份樸實而珍貴的文化記憶。
可以說,本書史料價值豐富,從各維度再現了南昌採茶戲的藝術精髓與時代活力,完整構建了南昌採茶戲的發展概貌,讓南昌採茶戲愛好者、從業者,深切感受到了南昌採茶戲的生機活力,對南昌採茶戲的進一步研究探索、宣傳與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助於引領贛地傳統戲曲的傳承,讓贛地戲曲文化在時光長河中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