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北日報
從文獻走入現實,首次完整揭示東魏北齊宮城西門真貌
鄴城遺址:喚醒沉睡的“千秋門”
圖為鄴城遺址東魏北齊時期宮城西門西南闕台。 何利群供圖
本報記者 龔正龍
“宮城西有千秋門”——古籍文獻《鄴中記》所載屬實嗎?
歷史上,鄴城宮城佈局,深深影響了隋唐以來的中國古代宮城建制和都城規劃。但是,長期以來,鄴城宮城佈局因文獻記載簡略而爭議不斷。經過連續數年的系統性發掘,去年參與考古的人員首次完整揭示了鄴城遺址東魏北齊時期宮城西門的真實面貌,並初步推測其正是文獻記載中的“千秋門”遺址。
“這是繼北魏洛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之後,我國中古時期再次發現保存完整的宮門遺址,堪稱‘中古時期宮門建築的活教材’,為揭示中國古代宮城建築格局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鄴城考古隊宮城區發掘領隊何利群說。
沉睡的“千秋門”,結構與細節令人驚豔。
記者瞭解到,西門遺址平面呈獨特的凹字形,為內收殿堂式城門。門址主體由夯土台基、夯土連牆及雙闕三部分組成,南北面闊約38米,東西進深19.6米。台基上殘留3列8排柱礫破壞坑和夯土隔牆。門址東側設有三條斜坡慢道,西側對應處鋪有三條磚砌甬道,確認城門中部曾開三門,凸顯其作為宮城西門的等級與氣派。引人注目的是門址兩側曲尺形雙闕,均為“一母二子”形制,保存完整。北闕母闕長近11米,北子闕連接北宮牆。南側闕台與北側闕台基本對稱、規模相當。闕台內外均有包磚溝槽,宮牆內側有較多保存較好的紅彩牆皮,展現出北朝時期宮闕建築的精緻工藝與等級規制。據悉,西門門址這種對稱佈局與北魏洛陽城閶闔門平面佈局極為相似,僅規模略小,但保存更完好、平面結構及細部做法更清晰明確。
據介紹,發掘中出土大量磚瓦類建築構件,包括筒瓦、蓮花紋瓦當、獸面瓦件等,其中兩件文物尤為特殊:一是門洞附近出土的石獅門砧,雕刻精良、形態威武,系鄴城遺址首次發現,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該類遺物;二是桃心形瓦釘帽,造型獨特且為同期罕見。這些遺物印證了文獻中北朝宮室“重威儀、尚華美”的記載,更與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門樓圖”形成呼應,為復原古代宮門建築提供了直接依據。
“鄴城宮城佈局的再發現,深化了對北朝宮城形制的認知。”何利群告訴記者,鄴城遺址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開創的“中軸對稱、分區分佈”的佈局方式結構嚴謹,分區明顯,對中國古代都城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據瞭解,過去十年對宮城區的發掘是鄴城考古隊首次對東魏北齊時期的宮城遺址展開系統考古發掘與研究。目前可基本明確,東魏北齊鄴城宮城至少由內外兩重宮牆圍合而成,宮城設計和功能分區規整謹嚴,其“三重門闕、中軸對稱”的設計理念成為隋唐宮城制度的直接源頭。
“‘千秋門’從文獻走入現實,為研究古代都城空間規劃與禮儀制度提供了全新視角。站在遺址前,我們觸摸的不僅是磚石夯土,更是中華民族兼收並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何利群說,從1983年至今,鄴城考古歷經40餘年耕耘,從確認曹魏銅雀台到揭開北齊宮城之謎,不斷刷新著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鄴城遺址考古始終與保護利用緊密結合。“千秋門”的發現,是鄴城考古的重要進展,其發掘成果為正在推進的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