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咸陽日報
下裡巴人·小山文化園
塵封記憶里的“活”歷史
下裡巴人·小山文化園一角。
本報記者 陳靜
你知道什麼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嗎?你知道為什麼現在簽閱檔需要劃圈嗎?你知道什麼是“瞎掰板凳”嗎?在禮泉縣趙鎮的下裡巴人·小山文化園,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3月12日,踏入位於禮泉縣趙鎮的下裡巴人·小山文化園,仿若跨進了時光隧道。“我從1989年收藏老爺車起步,一路走街串巷‘搶救’老物件,如今已積累了20萬件民俗藏品。”下裡巴人·小山文化園負責人高小山說,他2016年來到這裡,一手創辦了這個文化園,將幾十年內收藏、挖掘的民俗藏品進行展覽。
漫步在城市記憶老街,高小山指著理髮店佈景講解著什麼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從清代到近現代,理髮店的演變原汁原味地呈現在眼前;大眾澡堂布展區,大池子彷彿冒著熱氣,白瓷搓澡盆、木質搓澡板生動形象地復原了老一輩人“泡澡去乏”的休閒日常。
文化園由博物館集群、農耕文化園、天工開物園、傳統工匠園、國學文化園、兒時遊戲園等10個部分組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園內的博物館集群,具有結婚證館、鎖具館、鋦瓷館、中醫文化館、證照館等20餘個各具特色、藏品豐富的主題博物館。
活字印刷館里,沾滿墨汁的鉛字塊靜靜躺在案頭,古法印刷的工序被細緻還原;刺繡文化館的光線柔和地灑在繡繃上,針腳細密的團花紋樣在絲線交錯間流轉,仿佛在與古代匠人對話;百年前的婚書、陪嫁的梳篦銅鏡,在百年婚慶館的展櫃里,重現舊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婚俗禮儀;中醫文化館的藥香瀰漫,一排排抽屜式的藥櫃上貼著手寫的藥材名簽,老郎中把脈問診的場景被復原得惟妙惟肖,讓人瞬間回到懸壺濟世的年代。
“活字印刷館、剪紙摺紙館、魯班館、拓片館等10個非遺工匠館將為遊客提供近距離接觸非遺的機會,讓遊客能夠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高小山說,“這裡不是傳統意義上供人打卡的景區,而是一座活著的文化寶庫,是老年人懷舊、年輕一代在動手實踐中感悟匠人精神的一處好地方。”
作為我市重點文旅專案,下裡巴人·小山文化園創新“博物館+”模式,串聯農耕體驗、非遺工坊等業態,把即將被遺忘的歲月定格。隨著西鹹旅遊環線開通,這個距西安市區60分鐘車程的文化園,正成為關中民俗旅遊新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