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巡禮
更新于:2025-03-28 06:34:10

本文轉自:大同日報

雲岡石窟巡禮

任義

雲岡石窟第3窟 趙小霞 攝
山堂水殿 趙小霞 攝

  西元439年9月末的一天傍晚,落日的餘暉停留在火焰山夕照中時,月牙泉正泛起最後的綠波。她將在滿天繁星的注視下跳一場無聲無息的心靈之舞,蒼穹下的一切都會為為她的淒美落淚。行走在泉邊的駝鈴伴隨著長長的梵音一路向東,騎在駝峰上的北涼降主沮渠牧犍在沮喪中率領著數萬殘兵敗將及五千多文武大臣鬱鬱行走在大漠之中。其中有數百名篤信佛法的僧人和工匠隨大隊人馬一路向東,他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但每個人都慈眉善目,一臉虔誠……

  當文成帝拓跋濬的御馬照夜玉獅子張口叼住曇曜的破衣襟時,就註定了武周山會有一場驚天動地的浩蕩雄風颳起。“馬識善人”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也鑄就了一處雄偉綺麗的瑰寶級佛家洞窟。一支從大漠中走來的異域工匠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雕刻藝術家在曇曜的帶領下,於武周山南麓建起氈房,齊聚十里河北岸。他們搭梯開山、劈岩鑿窟。文武百官和皇家樂團遵皇命聚集在十里河中的大船上,驚天動地的爆竹聲中,儀式啟動了。所有高僧齊唱梵樂,朗誦經文。歌伎們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歡聲雷動。隨著樂舞的結束,曇曜一聲令下,工匠們揮動手中的錘、斫、斧、鑿,在震天號子聲中開始了為武周山梳妝打扮的鬼斧神工。

  先將靠十里河一側的山體劈削成垂直的立壁,露出白花花的透鏡型砂岩。曇曜命工匠們將一面巨大的岩壁分成5份,每個位置分別規劃了一個未來的洞窟。按照大魏建國的歷史,為每位帝王留下一處永遠的棲供之所,這就是北魏歷史上著名的帝佛合一。於是,工匠們開始打造心中的聖境,不分晝夜......。吃、住都在臨時搭建的棚子或初步鑿成的洞窟中,以一顆顆虔誠的心將巨大的山岩鑿開取石,挖掘成窟。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洞窟也越來越深,窟內的佛像日漸清晰。終於有一天,一尊面相豐滿、修眉細目、束髮肉鬢、炯炯有神的高大佛像巍然矗立在石窟中。這一震撼人心的傑作驚動了所有人,文成帝為之廢寢忘食,匠作大臣和文武百官也陪駕晝夜朝拜。隨著時間的推移,曇曜率隊開鑿的五個洞窟經過不懈的艱辛努力,在付出數十人的生命代價後終於完成了。據《魏書·釋老志》稱“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這些精美的石像繼承了典型的印度犍陀羅造像之美,與印度石窟佛像一脈相承,呈現出早期佛像威嚴冷峻的風格。

  曇曜五窟的建成,對後來的高僧和工匠產生了極大的鼓舞。在皇家的大力支持和歷代沙門統的帶領下,經過60年艱苦奮戰,到西元525年,他們終於建成了氣勢恢巨集的武周山石窟。高僧們都居住在石窟內,人稱“武周山石佛寺”。其中,第9至13窟5個洞窟中,栩栩如生的飛天舞姿優美,衣袂飄飄,彷彿真的飛翔在空中。尤其是第12窟,歷史上被人親切地稱為“音樂窟”。只見47個樂伎手執細腰鼓、手鼓、曲項琵琶、篳篥等44件樂器輪番上陣表演。他們在上身赤裸、穿著紅色褲子的樂隊指揮的擊節中,演奏了一曲精美的禮佛音樂,讓參觀者歎為觀止,仿佛置身於美妙的佛陀世界。第9至13窟如今被稱為“五華洞”,這個雅稱被延續了300多年。因為這5個洞窟在清朝修繕整治時,所有佛像都被赋予了蓝、紅、黃、綠等鮮豔的色彩,一改當年北魏時暗紅或淺綠的風格。2016年,五華洞又一次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整治。經過9年的不懈努力,五華洞被修繕得更加靚麗精美。這次修繕充分利用了近些年才有的高科技手段和新式材料,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修舊如舊,復原如初,使“五華洞”確如其名,華美靚麗。洞內的佛陀、菩薩、飛天、伎樂再一次煥發了生機,讓千千萬萬遊客驚歎於他們的絕美的容顏,感受著悠久的歷史滄桑。

  第7、8窟在清代曾進行過大力修繕,從外觀上看,與第5、6窟採取了同樣的木結構前壁保護,但窟內佛像已蕩然無存。據推測,可能是由於洞窟後壁滲水嚴重,幾百年來,佛像在無休止的侵蝕下完全風化了。

  第5、6窟是20座皇家洞窟中最為震撼的華美之窟。窟前的木構護築是清初順治年間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的,因岩結構,蔚為壯觀,史稱“雲岡摩雲”。第5窟中的主佛陀高17米,是20窟中最高的,故5號窟又稱為“大佛洞”。第5、6窟中,未經後世裝飾修繕的佛像仍保持著當年剛剛雕刻成的模樣,明顯帶有印度犍陀羅式藝術風格,窟中的印度式佛塔,希臘式廊柱,波斯式忍冬花紋,中式鬥櫛,無處不顯示出北魏時期東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第6窟中塔柱上精美的雕塑講述了佛陀從出生到涅槃的淒美故事。塔柱和四周石壁上,佛像密密麻麻。從室頂到窟壁均富麗堂皇、精美絕倫、色彩絢爛、奪目耀眼,融會了當時中西方最美的雕刻風格。第5窟中的主佛像和第6窟中正對窟門的首層佛像是唐人在修繕時採用彩繪工藝保護修繕的,兩尊佛像都面部圓潤,項滿臉闊,色彩華麗,實實在在的唐人風格。

  第1至4窟則因各種不同原因,要麼佛像無存,要麼開得不太成功。尤其是第3窟,從外觀上看起來規模應當最為龐大,可惜內部沒有完全鑿成。窟內只有西側的一佛二菩薩像保存完整,但明顯看出,後來漢化形跡更多。外部的佛塔,禮佛門及岩壁上雕刻的小佛像已剝蝕殆盡,歷史與大自然的無情在這裡表現得一覽無餘。

  起先,石窟開鑿時採用的是一門一窗呂字型或一門二窗倒品字型的方式,目的是方便出渣。同時,上下齊鑿可以加快速度,節省開鑿人力。武周山的白色砂岩被鑿成一塊塊方形(靠壁)或圓形(中間)的石餅倒運到十里河中的大船小舟上,運到平城市內,用於市政建設或陵寢用石。除一部分石屑石渣用於墊路外,大量的石渣被倒往就近的十里河邊。於是,十里河逐漸向南平移,石窟前慢慢形成了平整的參觀祭拜場地,便於皇家及民間人士前來祭祀。

  孝文帝遷都時,皇家開鑿的20個洞窟大部分已經完成。部分未完工的石窟由於經濟力量不足處於半停工狀態。皇家將工匠和精力全部用在了龍門石窟的開鑿中。防守平城的留守人員和民間百姓在剩餘的岩壁上又開鑿了大大小小幾十個小型洞窟,最終形成了今天武周山南麓規模巨集大的石窟群。

  石窟造成後,精美的佛像和淒婉的佛陀故事吸引了全天下虔誠的信徒前來參觀。絡繹不絕的信眾把“武周山石佛寺”經常圍堵得水洩不通,尤其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誕之日,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後來,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窟內的佛像免遭水汽侵蝕,窟前25米處用於皇家船隻往來參觀、祭拜的水道十里河被改道,前移至距石窟五六百米遠的地方。這一舉措為雲岡石窟的保護起了很大的作用。

  為方便出行和遊覽,北魏皇家曾在石窟前修建了一座山堂水殿,供人們來往休息玩賞。幾百年後,山堂水殿毀於戰火,一直未曾恢復。但它的形貌和神奇美麗卻明確記載於歷史典籍中。酈道元《水經注》中有“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的描述。

  2008年,雲岡景區周邊環境開始大規模整治,並對景區內的文物進行修復。經過幾年的努力,徹底搬遷了景區周邊的居民,清理了原有的違章建築,景區綠化面積增加了42萬平方米。建成了山堂水殿、禮佛大道、遊客中心、博物館、食貨街及其他配套設施。同時,對洞窟內的佛像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整治和清理,雲岡石窟的佛像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出現在遊人面前。整個景區大氣磅礴,震撼人心。

  隨著遊客的不斷增加,雲岡景區的知名度也逐步上升,在國際、國內都享有盛名。雲岡石窟成了遊客來大同必須的打卡地,也是大同對外宣傳交流的城市名片,每年接待的遊客人數達到了300萬人次以上。2024年全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42萬人次,為大同市的文旅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雲岡石窟見證了北魏強盛的國力與輝煌的歷史,與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石窟的藝術寶庫,成為了世界性的瑰寶,為人類文明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神奇的“小烏龜”
神奇的“小烏龜”
2025-03-26 04:33:20
古人問天金鑰
古人問天金鑰
2025-03-26 04:33:54
與春風相伴
與春風相伴
2025-03-26 04:34:04
宜居茶的減法詩
宜居茶的減法詩
2025-03-26 04:35:00
茶濃時光淺
茶濃時光淺
2025-03-26 04:37:31
《靖康之敗》
《靖康之敗》
2025-03-26 04:47:17
從敬惜一本書開始
從敬惜一本書開始
2025-03-26 04:51:34
春分應識節氣美
春分應識節氣美
2025-03-26 04:52:02
詩詞裡的唯美花朵
詩詞裡的唯美花朵
2025-03-26 04:53:08
隆黛爾宮裡的中國瓷
隆黛爾宮裡的中國瓷
2025-03-26 04: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