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深圳特區報
中山公園古木幽篁,見證百年來人民對孫中山先生的追懷。楊一飛 攝
中山公園百年古樹成為市民休憩的綠洲。 吳惠蘭 攝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 實習生 王亮
2025年3月,正值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當月,《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南山區中山公園舉行古樹名木保護系列活動,緬懷偉人之際,攜手各界共同推進綠美深圳生態文明建設。
100年前,寶安縣(深圳前身)時任縣長胡鈺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籌建中山公園,並種下成片的紀念林。100年後,中山公園古木幽篁、古亭幽深,為城市留下了寶貴的生態綠洲,見證了人民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
中山公園東門兩側的兩株小葉古榕,姿態優美、根須密集、獨木成林,別具嶺南風韻。園內現存的36株國家三級古樹組成的古樹群落歷經百年風雨,依舊枝繁葉茂,其中秋楓19株、榕樹3株、高山榕3株、印度榕2株、龍眼樹5株以及樟樹、南洋杉、黃葛樹、闊莢合歡樹各1株,樹齡均超過110年,古樹數量、品種密集度居全市古樹群落分佈之首。
透過斑駁的林蔭光影,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後輩薪火相傳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彷彿躍然眼前。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傳到他的家鄉廣東,時任寶安縣縣長胡鈺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籌建中山公園,在20畝的土地上種植成片的樟樹、秋楓、石栗、紅棉、鳳凰木和南洋杉等喬木,供遊人追懷觀賞。1998年,南山區委區政府“還綠於民”,開發改造周邊荒山野林,使中山公園佔地面積擴大到超過700畝,並保持名稱至今。而這些古樹,作為歷史的見證和城市的活化石,依舊屹立。其中一株南洋杉,高達22米,胸徑近1米,樹齡約134年。
“這些古樹,生長於高密度現代化城區,面臨著很多保護問題。如城市熱島效應影響、樹洞防腐處理、廣寄生植物清理、蛀幹害蟲防治、冗餘枯死枝修剪、群落生境營造等,都需要引進專業知識與技術。”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為推進綠美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該局牽頭成立管理技術指導團隊,將古樹保護等專業知識延伸向基層一線。每年都組織古樹養護現場教學等專題培訓,全面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水準。
“深圳對古樹名木的保護不遺餘力,卓有成效。而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原址保護古樹的成長,這是深圳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我們也期待深圳能為中國的古樹名木保護事業,打造一個適合高密度超大特大城市可推廣借鑒的樣板。”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黃華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