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京日報
□ 吳雲青
還記得去年3月上萬隻中華絨螯蟹幼體溯河洄遊、從長江遷徙到秦淮河的場面嗎?時隔一年,它們又要來了。
隨著長江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開展,野生中華絨螯蟹種群數量逐漸恢復,再加上秦淮河水質不斷改善,贏得“挑剔”幼蟹的認可。這一向好趨勢於去年達到某個“質變”節點,出現大量幼蟹溯河上遷的壯觀場景,是多年來的頭一回。面對這一意外之喜,我市多部門和市民聯動發力,護送幼蟹洄遊。起初,有些市民是準備撿拾的,但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科普宣傳和引導之下,他們欣然成了護蟹志願者。
這個春天,小螃蟹們又來了。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市水生生物保護組織和志願團隊未雨綢繆,事先面向社會招募護蟹志願者,並通過科學研判,按日期和時間段安排志願服務場次,目前招募正在進行,得到市民積極回應。如果說,去年的護蟹行動多少還有一些“迅速反應”“被動應對”的味道,那麼,這一次顯然是主動出手、有備而來,護蟹行動當會更加順利高效、遊刃有餘。
幼蟹年度洄遊如期再現,說明長江流域生態狀況好轉和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態勢相對穩定。近年來,長江沿江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江豚頻頻現身,一些旗艦物種重歸大眾視野,都是鮮明例證。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長江全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任重而道遠,加快恢復流域生態還面臨諸多挑戰,無論是漁業資源量還是水生生物多樣性水準,同歷史峰值相比仍有差距。有專家指出,由於棲息環境遭破壞等原因,一些珍稀瀕危物種恢復速度較慢。別的不說,中華絨螯蟹大規模溯河洄遊也才是第二年。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馳而不息、篤行不怠。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保護,凝聚全社會合力,方能共同護好一江碧水;久久為功、再接再厲,才能讓長江生態萬象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