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汕頭灣海底68米深處,隨著“永平號”盾構機近5層樓高的直徑14.57米的刀盤破開最後岩層貫穿而出,世界首座設計時速350公里單洞雙線高鐵海底隧道——汕汕高鐵汕頭灣海底隧道正式宣告貫通。這項超級工程以四項紀錄,刷新了全球高鐵海底隧道建設的技術高度。
汕汕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起自汕頭站,途經汕頭市、揭陽市、汕尾市,終至汕尾站,正線全長162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該專案汕尾至汕頭南段已於2023年12月開通運營。目前,在建汕頭南至汕頭段正線長度19.8公里,其中汕頭灣海底隧道正是該段重難點控制性工程,此次隧道的貫通,為汕頭南至汕頭段2025年底具備通車條件提供重要支撐。
據介紹,汕頭灣海底隧道全長9781米,橫跨汕頭灣主航道海域,洞身穿越17處斷層破碎帶(含8處活動斷層),建設過程中要克服8級高烈度地震、近百米超高水壓、高氯鹽侵蝕,多斷層構造,地層軟硬不均、極硬岩等多個世界級施工難題,施工稍有不慎,極易引發海水滲透,甚至海水大量湧入導致隧道結構失穩和坍塌廢棄等風險,安全不容有失。
同時,盾構機在高達200MPa抗壓強度的極硬花崗岩地層掘進,施工難度國內外罕見,被國鐵集團認定為國內在建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隧道之一。為此,工程建設團隊根據地質情況,採用陸域礦山法、海域礦山法、明挖敞開法、明挖暗埋法、盾構掘進法、盾構空推法等6種工法組織隧道施工。
隧道建設過程中,廣東省鐵投集團與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深化合作、同向發力,組織廣汕鐵路公司、中國鐵設集團、中鐵十四局集團和中鐵華鐵集團等參建單位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多次邀請國鐵集團及國內院士科研團隊開展重大科研立項攻關,現場論證把關,合力攻克建設難題,加快推進隧道建設進度。盾構段遵循地質風險預管控、措施務必超前的總原則,全面分析地質特點,科學預判掘進風險,並通過綜合研判,確定了斷裂帶海面超前地層固化措施,順利通過長達135米的斷裂帶;礦山段建設創新海面注漿與洞內加固並舉的措施,成功化解了穿越主航道斷陷深槽處僅2.36米覆蓋岩層的極高風險,並根據圍岩變化動態調整施工方案,確保隧道實現安全貫通。
據介紹,汕頭灣海底隧道貫通,一舉創造了多項紀錄:世界首座設計時速350公里單洞雙線高速鐵路海底隧道、世界已貫通最大開挖直徑鐵路海底隧道、國內穿越活動斷層最多的鐵路海底隧道、國內開通水壓最大的海底隧道。
隧道貫通後,還將緊張推進盾構機長距離空推、盾構機洞內拆解等任務,超大直徑盾構空推及盾構機拆解均為國內外首次。接下來,項目團隊將進一步細化後續施工組織,紮實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確保隧道空推品質和拆解效率,全力衝刺汕汕鐵路汕頭南至汕頭段高品質建成開通。
專案全線建成通車后,汕汕高鐵將正式進入汕頭市區,運能將從目前日均開行24對列車提高到50對以上,並與在建的漳汕高鐵連接,在珠三角、海西、長三角之間構築起一條新南北向大能力客運通道,為沿線城市融入灣區、連接華東提供了重要通道,對助力廣東“百千萬工程”實施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 | 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林鳳 李金雨